“後備箱大賽”又開啓 該如何報答父母之愛
胡欣紅
每年的春節返程大潮中,都會上演一場“後備箱大賽”,網友們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的後備箱和行李箱,無一不是滿滿當當。有人說這是一場沒人會輸的比賽,因爲“裝的愛都是一樣的”。
一名山東網友分享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SUV後座整整齊齊疊放着十斤煎餅,一罐罐醃好的香椿芽散發着獨特的清香,此外連安全座椅的狹小空隙,都被父母用飽滿的核桃填滿。深圳的程序員小王每次返程,後備箱裡必有父母精心準備的20斤臘肉,即便他反覆唸叨“城裡啥都能買到”,父母還是那句質樸的“城裡沒咱家這味兒”。河南洛陽的謝女士農曆大年初二回孃家返程時,父母把二三百斤土特產一股腦兒全往後備箱堆,好似要把家都搬空……
天南海北,雖然裝的東西有差異,但特點都一樣——“有一種愛,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進你的後備箱”。再大的後備箱,也裝不下親人那份永遠的牽掛,看着暖心,但又扎心,不少網友看到這些同款後備箱圖片都紛紛表示“淚目了”。
在交通落後的古代,兒女出遠門,常常“嶺外音書絕”,父母自然牽腸掛肚。可在交通通訊發達的當下,依然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擔心的總是兒女在遠方的吃穿住行。在父母看來,都市裡的生活表面光鮮亮麗,卻很難滿足兒女的“口味”,也不能給兒女最體貼的照顧。
也因此,不管把兒女的後備箱塞得多麼滿滿當當,都不能讓父母們感到足夠。父母能給我們的,不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一定是他們竭盡全力給出的全部,傳遞着最深沉的愛意。父母往我們的後備箱拼命塞食物和物品,都是無盡的疼愛和關心,我們應該好好收藏、保存、銘記。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或許,在沉甸甸的父母之愛面前,任何言語都顯得蒼白,父母們也從未想過子女的回贈,但我們仍不妨反思:該怎麼做,才能回報父母於萬一?
要常回家看看。雖說古有明訓“父母在,不遠遊”,但爲了自己的夢想,很多人選擇離開家鄉外出打拼。這時候,就別忘了古訓還有後半句“遊必有方”——工作再忙,生活再累,身在異鄉的我們也不要忘了給父母多打幾個電話,平時常報平安。父母不求我們多有出息,但看到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心也就定了。節日假期,去外面看世界的時候,也別忘了老家父母殷切期待你回家的目光,別忘了要常回家看看。
聽聽父母“愛的絮叨”。團聚見面固然重要,但如果被手機阻隔了親情,或者相見無語,不知說啥,這種低質量的陪伴不要也罷。令人尷尬的是,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障礙”確實存在。一些遊子返鄉後,家人之間寒暄完彼此近況後,就不知道該聊些什麼了,陷入了無話可說的“尬聊”……
這種窘境,往大了說,是代際差異造成的;往小了說,是因爲兩代人生活語境的不同。但不論哪種,都可以以愛之名化解。不妨藉着難得的假期,丟開手機與網絡,讓自己“重回小時候”,聆聽父母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愛的囑咐,同時竭盡所能讓父母能聽懂我們講述的內容。有時囿於諸多因素限制,我們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但趁着難得的回家機會,學會用各種方式與父母聊天,也同樣彌足珍貴。
後備箱被媽媽裝了個“菜市場”,依然裝不完家人的牽掛。“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不知不覺間,父母漸漸老了,讓我們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珍惜能時不時給父母打電話或者常回家看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