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千里躍進大別山|85歲“學生娃”芮澤祥憶“平崗切嶺”:8個月劈開“救命河”

大皖新聞訊 八月的皖西,熱浪依舊裹挾着紅土地。站在平崗嶺俯瞰,史河總乾渠如一條碧綠的緞帶,在崗巒起伏間蜿蜒向北,灌溉着萬頃良田。

8月27日,紅星照耀中國•千里躍進大別山2025鄂豫皖主流網絡媒體行活動來到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平崗嶺工程,採訪了一位特殊的歷史親歷者——85歲的芮澤祥老人。

十八歲的“學生娃”,放學直奔工地

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項重大水利工程,始建於1958年,歷時14年建成。這項宏偉工程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灌溉面積達1100萬畝,惠及安徽、河南兩省4市17個縣區,從根本上改變了皖西、皖中地區“十年九旱”的困境。

淠史杭修建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無非就是切嶺工程。據不完全統計,深度達10米以上的切嶺工程就有98處。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平崗切嶺——切深在25米-30米之間,長3公里,土石方量高達343萬立方米。

芮澤祥老人精神矍鑠,現住在離史河岸邊不到兩公里的平崗街道芮祠新村。面對採訪團,老人的記憶瞬間回到了67年前那個火紅的年代。

“1958年,我18歲,正在上初中,那時候是邊上學,邊到平崗嶺幹活。”芮澤祥聲音洪亮。當年修建平崗切嶺工程時,他還是個初中生,每天放學後第一時間就趕到工地上運土。因爲還在上學,工地上大夥都親切地喊他“學生娃”,“那時候天剛矇矇亮,大家就舉着紅旗從四面八方趕到平崗嶺上開始幹活。”

“劈土法”“洞室爆破”智克堅硬岩層

“當地羣衆,包括我們一家人,父母、哥哥他們整天戰鬥在平崗切嶺。”芮澤祥回憶道,平崗切嶺正坐落在於平崗鄉的平崗村(當時平崗是14個行政村)。

丘崗地岩石層厚且堅硬,挖至5米以下就難以施工,從河底向上運土更是費力。智慧的勞動者經過幾輪會商,研製出了“倒拉器”,拿出了排樁鬆土“劈土法”、“洞室爆破法”等施工方案。

“成立的還有爆破隊,爆破隊幹什麼的呢?就是專門等土層打完了,打石層,放炮把石頭崩碎,然後才能搬走。”芮澤祥對當年的施工細節記憶猶新。

正處於三年困難時期,每人一天只能領到一斤糧食,只有勻着吃,主食就是“一干兩稀”,中午乾飯,早晚稀飯,菜就是鹹菜、蘿蔔、大白菜。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建設工地上仍然熱火朝天,人們喊着號子,揮汗如雨。

芮澤祥回憶說:“那時候沒有什麼機械設備,主要靠鋤頭挖、肩膀挑。大家用獨輪車推土,一車一車往坡上運。有時候坡太陡,需要好幾個人在前面拉,後面的人推。”

在挖到深處時還要架人字梯,“坡度太大,只能用人字梯,人接人,人接人,一桶桶地運出來。”芮澤祥說道。

預計三年完成的平崗切嶺工程,僅用8個月就順利打通。“切嶺築渠,引水上崗”戰天鬥地的“切嶺”精神,也因此成爲淠史杭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

建設過程雖然千辛萬苦,但隨着河內蓄水,開始灌溉良田,百姓們個個喜笑顏開。“老百姓叫作‘救命河’。”芮澤祥激動地說,“所以這道河修的不僅僅是我們平崗受益,整個安徽省都受益了,都受益了!”

67年過去了,當年的“學生娃”已成耄耋老人,但平崗嶺下的史河總乾渠依然奔流不息,滋潤着豫皖兩岸萬畝良田。芮澤祥老人站在渠畔,望着潺潺流水,眼中滿是欣慰與自豪。那8個月的血汗奮戰,已化作永不幹涸的清流,繼續滋養着這片紅色的土地。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姚一鳴 餘康生

來源:大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