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董事蔣尚義:AI已從「單一產品」推進到「多元應用」的轉折
現任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今日出席遠見2025高峰論壇,以「AI加速進化 半導體迎來黃金機會」爲題,發表臺灣在這波AI浪潮,面臨的挑戰與機會。記者胡經周/攝影
前臺積電研發六騎士成員之一 ,也曾擔任臺積電研發副總、共同營運長,鴻海策略長,現任鴻海集團董事,人稱「蔣爸」的蔣尚義,今日在遠見論壇上指出,目前AI仍處在「基礎建設階段」,可被視爲一種AI的單一型產品,例如雲端AI晶片、伺服器加速器等。但真正「以人爲中心」、具差異化的AI應用產品尚未全面出現。
他指出,未來AI的商機將遠超過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因爲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能導入AI功能,從汽車、機器人、智慧家庭到智慧城市,都可能成爲AI產品的一環。
遠見高峰會今日上午邀請臺北市長蔣萬安、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羣、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經濟部前部長尹啓銘,以「AI 加速進化 半導體迎來黃金機會」爲題,進行專題論壇。
蔣尚義強調,AI發展纔剛剛開發,但AI產業發展已從不再由少數高效能晶片主導,而是進入多樣化、分散化的產品時代。從「單一產品」與「多元應用」,所需的半導體元件製造模式完全不同,單一產品可集中投入最先進製程,但多元應用的規模較小,若沿用傳統高成本設計流程,例如2奈米制程需逾20億美元設計費,將無法推展。
爲兼顧彈性與成本,他強調「小晶片(Chiplet)架構」的重要性。原因是小晶片封裝,類似積極的設計架構,可以透過模組化設計,不同應用可共用部分高端晶片,並以封裝整合多顆晶片形成完整系統,達到「小量多樣」與「高效量產」的平衡。如此一來,不僅能降低單一設計成本,也能因應AIoT時代的多變市場需求。
蔣尚義強調,小晶片封裝與先進封裝(如CoWoS、SoIC)結合後,將成爲AI產品差異化的核心技術基礎,這也是晶片製造接近摩爾定律的物理極限下,臺灣延續半導體制造和封裝領先全球的優勢,進而延伸至系統整合設計,讓臺灣在AI時代,繼續鞏固全球關鍵地位。
蔣尚義說,過去臺灣在先進製程領先全球,但當晶片微縮的速度放慢,「製程領先的優勢將不再是唯一競爭力」,他認爲產業焦點勢必轉向「系統設計與封裝整合」。
他特別提到,過去電子產業的進步幾乎完全依賴晶片製程微縮,而通訊、系統設計的變化相對有限。如今,當製程增益趨緩,「從系統架構創新找出新優勢」將是關鍵,尤其在先進封裝技術(如CoWoS)與系統設計主導權方面,臺灣應積極搶進,避免喪失現有製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