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大象跳舞 目標價衝400…高盛看好獲利快速成長
高盛證券最新報告指出,鴻海已不只是組裝廠,更逐步成爲AI與高階電子產品製造的核心供應商,給予「買進」評等,並大升目標價至400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鴻海(2317)昨(16)日上演「大象跳舞」,股價飆漲7.9%收223元,漲幅高居前十大權值股之冠,推手來自一份高盛證券最新報告指出,鴻海因AI伺服器業務高速成長、摺疊手機趨勢崛起,「已不只是組裝廠,更逐步成爲AI與高階電子產品製造的核心供應商」。
高盛給予鴻海「買進」評等,並大升目標價至400元,升幅高達52%,居外資圈最高。外資昨天大舉買超鴻海逾5.5萬張,終止連六賣,是推升股價勁揚的關鍵買盤。
高盛看鴻海
高盛大中華科技產業研究部門主管張博凱在最新出具長達33頁個股報告中指出,鴻海正進入一段快速的獲利成長期,主要由AI伺服器業務帶動。目前鴻海機櫃級AI伺服器出貨量正快速放量,平均銷售單價(ASP)也因產品升級而提升,帶動營益率走高。
而鴻海龐大的AI伺服器業務,除改善營業利益率持續走揚外,也帶動淨利年增率明顯上升,並讓鴻海逐步脫離成長飽和的智慧手機市場,轉向高成長的資料中心市場,這種業務結構的轉變,將推動市場對鴻海估值的重新評價。
另一方面,蘋果2026年將推出首款摺疊iPhone,將帶來新的「外觀變革」,對鴻海是另一成長契機。他分析,鴻海上一次本益比創歷史高點是在2017年,當時正值iPhone推出全螢幕設計,同樣是一波形態革新。這次蘋果摺疊機問世,可能重演估值提升情境。
此外,張博凱認爲,AI伺服器與電動車的全球市場規模,都是iPhone的二倍,將取代iPhone成爲鴻海中長期主要成長引擎。
張博凱分析,鴻海的策略能長期穩定取得訂單,原因有三。首先是全球化生產佈局: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與關稅的不確定性;其次是垂直整合:提升效率;最後是擁有全球大型生產基地:讓客戶取得更好的地域分散優勢。
談到AI市場動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強調,AI不會泡沫化,仍在早期階段,發展潛力大。他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宣示每週要生產1GW(10億瓦)算力、規模相當於500億美元(逾新臺幣1.5兆元)爲例,「這意味市場規模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