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烽地政士事務所地政士 陳德銓扮柯南 翻轉地政專業

宏烽地政士事務所地政士陳德銓

達人小檔案

「土地問題最難的,從來不是法條,而是人心。」宏烽地政士事務所的陳德銓,多年來專注於土地產權的疑難雜症,特別擅長處理寺廟、祭祀公業、神明會等歷史悠久、權屬複雜的土地案件。他的專業不僅來自金融與房地產背景,更源於當兵時的一次特殊經歷,讓他踏入地政領域,開啓這條充滿挑戰的職業道路。

陳德銓回憶起軍旅生涯,至今仍覺得像是一場命運的安排。當年他服役時被分發至與地政事務相關的單位,從產權變更、徵收協調到文書作業,天天與土地文件爲伍。「那兩年我幾乎跑遍整個桃園,經手過28個徵收案件,對地政產生了強烈興趣,也學會怎麼去看一塊地背後的故事。」在長官指導下,他從一張張地籍圖與舊資料中,看見土地的不只是法律歸屬,更牽連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信任,這讓他埋下了未來投入地政工作的種子。

退伍後,陳德銓先進入銀行體系,從基層文書到放款流程樣樣經手。「但他知道自己學歷不突出,如果不靠專業證照,很難有翻身的機會。」於是苦讀準備,陸續報考營業員、不動產經紀人等各類專業證照,最後在取得地政士執照後,他結合自身對法拍屋的精準判斷與實務經驗,用超低價格標下人生第一間事務所,也正式踏上地政士的創業之路。

說起地政士這個職業,陳德銓笑說,早年大家其實更熟悉的是「代書」這個稱呼。不過,那時社會對這行的印象並不好,甚至有銀行把代書列爲「八大行業」之一。直到民國90年內政部修法,將代書正式正名爲「地政士」,這項專業才逐漸被社會看見。

從自己開車找案源,到市場主動找上門,陳德銓走過一段沒人能替代的創業路。當年剛起步時,他替客戶處理銀行設定,每件只收兩千元,靠着微薄的收入撐起營運。2008年政府公佈祭祀公業清冊後,他更親自跑遍全臺,幾乎每一家都去詢問。雖然這些組織多已有既定的合作對象,想要切入幾乎不可能,他仍花了整整五年無償學習與觀察,只爲摸清在地運作的邏輯與人情。他笑說:「如果這麼容易就被我成功,那就不有趣了。」

陳德銓笑說:「這30年來,我每天都在解題,每個案子,都是一段歷史!」臺灣許多土地產權可追溯至清朝或日治時期,尤其祭祀公業與神明會這類宗教型產權,更是一層又一層的歷史、人情與信仰交織。「很多人對這類土地一頭霧水,但我看到的,是它們背後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他深入研究臺灣特有的祭祀制度,走訪超過百家祭祀公業,瞭解了每家工業的故事和文化,除了體會他們當年渡海來臺的困境,也理解了族羣與信仰如何在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記。

「我一直覺得,這份工作不是單純在做交易,而是替人解決土地的困惑與困境。」在他眼中,從繼承爭議到產權清理,他認爲這些都是可以釐清的問題,關鍵在於運用正確的方法和理解背後的脈絡。

達人座右銘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