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躉AI太陽能板分離技術 將廢料轉化為高價原物料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灣中南部太陽光電設施,導致嘉義、臺南沿岸大批太陽能板毀損,成爲社會關注焦點。環境部表示,風災造成損毀的光電板已優先採資源化處理,針對無法再利用者妥善處置。目前國內已有具專業的資源化處理機構,能有效拆解光電模組中的鋁框、玻璃與矽晶片等可再利用材料,處理技術爲物理處理、破碎成細小顆粒取得乾淨玻璃、分離矽晶片進行金屬提煉、背板則可回到塑膠回收,或有陶瓷原料再利用產品,使得我國太陽能板回收處理正邁向高值化資源循環。

隱身在臺南科學園區新創基地的鴻躉科技,爲國科會於2022年輔導成立的臺南大學衍生新創事業,專注於發展太陽光電板無污染且完全回收的設備與技術服務,提供企業高收益及永續物命的解決方案,協助太陽光電產業建立完善的回收再利用系統,以延長資源生命週期、減少廢棄物並降低對環境的衝擊,進而運用循環經濟加速太陽光電的能源轉型。

鴻躉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洪嘉聰(左)、鴻躉科技共同創辦人、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特聘教授傅耀賢(右)。莊智強/攝影

鴻躉共同創辦人、臺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特聘教授傅耀賢說,我們成功研發不用高溫焚燒、保留材料價值的AI太陽能板分離技術,不須用傳統的熱溶解,就能將廢棄太陽能板模組,在不破壞材料原有特性的原則下,精準分離玻璃、鋁、矽、銅及其他塑膠,開創綠色循環經濟新商機。

該公司的「PV Circulator」是一款全自動的太陽能板回收設備,以全物理拆解方式達成100%回收率,過程中不使用化學、水或熱處理,不造成二度污染,不僅符合世界最嚴格的加州光電板回收法規,且回收過程不產生化學變化,回收物料保留原始的可利用性,設備亦具備準確篩分物料的設計,使回收物料兼具品質及純度,更能透過高效的去化管道昇級再造,提升回收物料價值,使回收物料有效迴歸產業煉,創造真正的循環經濟。傅耀賢強調,廢棄太陽能板放入「PV Circulator」,就能精準拆分各項材料,處理過程雖然單純,但要能夠精準辨識,靠的是當下最火紅的「AI」。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提出驚人數字,全球2050年的廢棄太陽能板將衝破9.1億公噸,顯然廢棄太陽能板的回收已是當務之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指出,到了2050年,只要有更便宜、更有效率的分解技術,廢棄太陽能板模組內的金屬價值,每年將高達新臺幣600億元。

百億元商機大餅令人垂涎欲滴,也讓鴻躉的名氣不脛而走,2024年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獲得創新獎後,臺灣塑化龍頭、日本大型商社以及多家太陽能EPC廠,陸續上門談合作。鴻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洪嘉聰說,廢棄太陽能板過往只能回收,但廢棄太陽能板卻是藏着純銀、高價塑膠之兩寶,如能妥善回收且有效分離材料、提煉內含的貴重金屬,不僅解決環保亂象,將過去視爲垃圾的廢料,轉化爲高價原物料。

太陽能板主要由玻璃、鋁框、矽晶片、EVA封膜和塑膠背板等組成,透過鴻躉的回收技術,保留太陽能板材料的物理特性,玻璃也能再生,用於混凝土生產製程,取代至多50%的水泥使用量,顯著降低碳排,增加混凝土的強度。另個價值不菲的材料EVA塑膠,全球需求量極大,2029年將達到616萬噸。傅耀賢說,從太陽能板上回收且確切分離的EVA,已有廠商願意採用,以製作鞋子、瑜珈墊等產品。

雖然環境部已有完整的模組回收與利用機制,併成立回收基金,規範業者預繳每瓩1000元的模組回收費用。但,多數業者採用熱溶法或熱刀法,分離玻璃與電池片而再利用,卻有許多高價值材料因此消失。換個角度想,如果能妥善回收數量如此龐大的太陽能板,再有效分離材料、提煉內含的貴重金屬,不僅解決環保亂象,還能取得價值不菲的原料。洪嘉聰表示,廢棄太陽能板過往只能回收,而沒有再利用的想法,只能淪爲「負價值」。然而,一塊太陽能板模組分出來,可以有0.6公斤的矽,裡面的銀就很值錢,但燒掉就都沒了,相當可惜。

鴻躉科技技術正積極開拓臺灣、美國、歐洲、日本等市場,並獲得國際肯定,榮獲CES創新獎、InnoVEX ESG特別獎、臺灣創新科技博覽會未來科技獎。該公司正在引領綠色經濟的新時代,並持續突破現有框架,爲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帶來更高效、更永續的技術解決方案。

環境部已啓動「廢棄物清理法」修正,將光電板納入應回收廢棄物,並研議合理費率,以建立完整責任鏈,確保綠能發展更負責任、更永續。環境部指出,可從模組中提煉9成以上的有價值材料,非以焚化掩埋處理。我國廢太陽能回收處理已積極推動高值化資源循環,具資源化之處理機構計4家,依許可處理量能達每月2,915公噸,同時未來將有其他具有資源化技術處理業者也陸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