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筆網評】考古學者成網紅,讓知識傳播 “滔滔不絕”

你日常愛吃的菜系,愛點的外賣,往前溯源,能聯結多久之前的朝代?盤中餐的背後,蘊含怎樣的文化積澱?食物是人類前行的動力,更是歷史真切的見證。這兩年,一位考古學者,在短視頻平臺因爲美食走紅。以“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爲簡介,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張良仁領着網友,在一個個趣味十足的短視頻裡,講述美食背後的中國史。(5月23日《中國青年報》6版)

考古學者張良仁以美食爲切入點,在網絡世界異軍突起,憑藉着一個個講述美食背後中國史的趣味短視頻,收穫全網200萬粉絲。這位自嘲原本“嚴肅”的大學教授,在鏡頭前化身風趣的知識分享者,將遠古的稻粟栽培、清朝的滿漢全席等歷史畫卷徐徐展開,讓考古知識從學術殿堂走入大衆視野。不僅補上了“知識短視頻”的短板,更打破了知識傳播僅侷限於“課堂之上”的固有模式,爲知識傳播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知識在網絡空間的“滔滔不絕”。

長期以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態呈現出娛樂化、碎片化的特徵,雖然滿足了大衆在快節奏生活中休閒放鬆的需求,但知識類內容的傳播卻相對薄弱。而考古學者張良仁的走紅,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類缺憾。讓觀衆在瞭解美食的同時,不知不覺中領略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將專業知識與生活場景緊密結合的傳播方式,讓“知識短視頻”真正具備了吸引力與傳播力,豐富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態,爲知識傳播開闢了新的路徑。

傳統的知識傳播,主要依賴於學校課堂、學術講座等線下場景,受衆範圍有限,傳播效率也相對較低。而網絡短視頻憑藉其強大的傳播力和覆蓋面,能夠讓知識跨越地域、年齡、職業的界限,觸達更廣泛的人羣。張良仁的短視頻,讓無數沒有機會走進大學課堂、接觸專業考古知識的網友,能夠在閒暇之餘,通過手機屏幕輕鬆獲取知識。這種傳播方式,打破了知識傳播的“結界”,讓專業知識真正實現了“飛入尋常百姓家”。

考古學者成爲網紅,也爲知識傳播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啓示:知識傳播需要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平臺,創新傳播形式與內容,以更加通俗、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表達。要讓更多的專業知識走出象牙塔,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發揮價值。

考古學者成網紅,是知識傳播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這不僅豐富了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生態,打破了知識傳播的空間限制,更爲知識傳播者提供了新的方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專業學者、知識達人能成爲網紅,讓更多的知識在網絡空間中廣泛傳播,滋養大衆的精神世界。

(作者:郭元鵬 一審:樂言 二審:寧雲平 責編: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