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樂5-1】張源銘/酵母伴樂趣,窯烤磨心性
窯烤的美味關鍵在於溫度,即便磨了十七年,張源銘仍認爲無法全然掌握訣竅。圖/張源銘提供
無心插柳的自養酵母
元旦那天,仍照着今年的行事曆努力做麪包。窯門前牛年受贈的吉祥物,已暖暖地站在窯口十六年多了。這是上上個牛年春節,基隆市議長送給媒體的,我覺得造型可愛喜氣,順手放在窯口。轉眼已經十六年,而麪包店是前一年的六月中開幕,也就是說,我已經在烘焙界打滾了快十七年。
一路走來可說是驚喜不斷,從一開始的無心插柳,跟着活潑有脾氣的自養酵母打拚了快廿年。開店前曾去澳洲塔斯馬尼亞,拜訪欲落葉歸根的美國築窯大師Alan Scott,按他的設計圖施工蓋了柴燒窯,加上另一有脾氣可磨練心性的夥伴,經歷了一段段驚奇之旅。
以前出書及接受媒體訪問時,總被問一路走來有哪些挑戰,好比自養酵母不好控制等,因爲許多人都覺得自養酵母難以控制,甚至難以誘養。但我想了又想,想不出自養酵母爲難我的時刻,或許是我命帶「六秀」,想做什麼都能做出樣子來。最初是想做老面饅頭,上網查詢作法,專家說要先誘養酵母,不去買商業酵母。
我依樣畫葫蘆,削了蘋果放進玻璃罐,加水封起來。還真乖,沒幾天就起泡泡,過了七天,濾出水加麪粉拌一拌,再放進更大的玻璃罐裡,隔天竟然大噴發,還流得流理臺上一片,真是活力十足。
我曾經爲了驗證酵母是存在空氣中,而非果皮上帶來,特地削去果皮或把葡萄剝皮再誘養酵母,同樣成功。大概是我跟野生酵母有緣,他們願意來讓我養。也或許暖暖這地方跟舊金山一樣,野生酵母菌特別活潑。
廿年前,張源銘(左)遠赴澳洲,向美國築窯大師Alan Scott學習如何築窯。圖/張源銘提供
麪包香氣隱藏的秘密
後來開始嘗試做麪包,並在部落格上分享,跟隨的格友愈來愈多,被出版社相中,在編輯的輔導下出了一本書,應該有三刷吧。出版社頗快樂,因爲出了一本賺錢的書;我也很快樂,因爲突然晉升爲作家(記者廿年寫了數十萬字,仍成不了作家)。
這本書的一段內容還成爲胖達人事件的火種,香港知名古箏演奏家讀到有關麪包香味的描述,覺得胖達人的麪包香氣濃到不合理,詢問師傅是否有添加香精,確實有,因此星火燎原燒回臺灣,多年後也促成《食安法》的改革。其實,合法的添加物沒問題,有些香精也是天然萃取,並非合成,重點是誠實告知,讓消費者自行抉擇。
不少人聽到舞麥窯就想到我們的柴燒窯,認爲窯烤是舞麥窯的精髓與最大特色。不過,那只是其一。愛說實話的我總會告知,柴燒窯烤的麪包其實吃不太出炭燒味,因爲進爐前會將炭灰清乾淨,大部分的窯都是用餘溫來烤,不像披薩是明火,若要說有炭燒味,那還真只剩一丁點兒。
大概是早年在國小任教,後來當記者,我常愛說一些不利時下行銷手法的真話,但我樂在其中,深信無論做什麼,只有誠信,纔是走得久的唯一良方。
張源銘在基隆自蓋柴燒窯、誘養酵母,一頭栽進窯烤麪包的世界。
溫度變因,教會我自信與謙卑
窯烤有個特色,即半蒸半烤,至少我的黑窯是如此。因爲關上窯門便成爲密閉空間,麪糰被烤出的水氣聚集在窯裡,烤爐同時是蒸籠。如此一個個六百克的麪糰纔會外酥脆內溼軟,冷凍或冷藏後回烤,即能恢復剛出爐時的美味口感。
前面提到自養酵母與我是和樂相處,柴燒窯則是磨練心性的夥伴。黑窯的柴火或炭是放在烤室裡燒至所需的高溫再關門,等一段時間讓爐內熱能平均分散,下降到麪糰適合進爐時,打開爐門剷除灰渣,再用溼布清理才能烤麪包。
說來看似簡單,但掌控溫度的變因多,考驗也多,對我而言,便比自養酵母難相處些。由於不同口味的麪包每天要進爐時的爐溫都不相同,烘烤時間也不一樣,工作久了難免有些自信,覺得能準確掌握時間,但這反而會成爲失敗的因子,有時是烤得太焦,也曾爲一款麪包烤得不夠熟而大傷腦筋。
這一來一往中,要有自信不去頻繁開關窯門以免熱能和水氣散失,又要隨時提醒自己謙卑,寧願多開幾次門多確認幾次,以免躲在暗處的麪包被烤得太焦,箇中平衡甚難拿捏。若問我十七年下來能否完全掌握柴燒窯烤麪包的訣竅,我會回答:「還在摸索。」而這正是讓我繼續前行的動力。
人生已六十,或許再與窯烤自養酵母麪包繼續廝混,也或許哪天找到另一片天空,再去挑戰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