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之死…人熊共處跨入雷區 開槍護管員披露心境

四月廿一日在花蓮卓溪鄉中正部落,一隻編號BB02的臺灣黑熊中槍倒下,看似是一次偶發的衝突事件,其實正標示着臺灣黑熊保育一腳跨入了人熊如何和平共處的深水區。圖/林保署提供

四月廿一日,一隻出現在花蓮卓溪的臺灣黑熊在暗夜槍聲中倒下,扣下扳機的卻是肩負保育黑熊之責的林保署森林護管員,這起人熊衝突背後卻有着角色、文化與情感衝突。那一晚,開槍的原住民護管員到底經歷了什麼,讓他選擇對黑熊開槍?開槍當下,他又在想什麼?事發後,面對網路排山倒海的撻伐,與內心的價值衝撞,他是否曾後悔?在本報的持續追蹤下,這名護管員首度接受專訪,除了還原當晚場景,更完整披露心境。

低海拔黑熊族羣逐年升高

然而,這一槍,看似是一次偶發的衝突事件,其實正標示着臺灣黑熊保育一腳跨入了人熊如何和平共處的深水區。臺灣黑熊被列爲瀕危保育類動物,而根據林保署從二○一一年至二○二五年共二○三四筆黑熊紀錄,六八四具自動相機入鏡率由二○一八年的百分之一點八激增至二○二四年的百分之八點九,黑熊族羣的相對丰度(OI值)也逐年上升,不論是在一二○○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或一二○○公尺以下低海拔,發現黑熊的紀錄都持續增加,分佈範圍也擴及更多鄉鎮。

一隻小熊在臺九線路肩奔跑

黑熊族羣的穩定增加,代表過去以來官方與民間的保育努力奏效,另一方面卻也帶來新的挑戰。這幾年來,黑熊的蹤影早已不再只侷限中高海拔崇山峻嶺,而是頻頻出現在丘陵、農林交錯的低海拔區域,今年二月間行經臺九線舞鶴往三民路段的花蓮民衆目擊,一隻小黑熊路肩行走、奔跑,與大黑熊會合,當地海拔僅一一九公尺,創下黑熊出現的最低海拔紀錄。

黑熊從原本只是侵入高山山屋找食物、吃廚餘,如今開始沿着森林邊緣,來到聚落旁的蜂場吃蜂蜜、跑進雞舍吃雞,甚至掠食居民的看門狗。當黑熊已經出現在家門口,面對升溫的人熊衝突,人熊關係該如何調節?

卓溪鄉身處人熊共存最前線

對都會民衆而言,「族羣擴張」是抽象的形容詞,然而,對東部民衆,尤其就在玉山山腳下的花蓮卓溪鄉民而言,卻是切身感受的動詞。今年一到四月,當地就有六起黑熊入侵通報事件,作爲全臺黑熊出沒熱點的卓溪鄉更是走在人熊如何和平共存的最前沿。

發生黑熊遭槍擊事件的卓溪鄉中正部落,是以布農族爲主要組成的山村聚落,在布農族的傳統中,殺熊是一大禁忌,但面對黑熊日夜在部落周邊徘徊、犬隻連續遭掠食,最後遭到同爲布農族的護管員射殺,在傳統禁忌與人身安危中,族人又是如何看待這起黑熊之死?而那些遭到黑熊多次入侵吃掉雞隻及蜂蜜的農民們,面對卓溪山腳開始成爲黑熊出沒熱點,即使擔心害怕,他們又爲何非得還在當地養雞、養蜂不可?

本報今天及明天一連兩天推出「卓溪黑熊之死—當熊來到家門口」調查報導,除了思考人熊關係,也聽聽山村居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