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藏情壞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在串流音樂時代,黑膠唱片和卡帶正經歷復興,特別是在日本,兩者價格不僅上漲,並還成爲收藏和情感價值的象徵。

精句選粹■While streaming might rule most of the world, the humble record store remains a cornerstone of Tokyo’s analog culture.

在串流音樂的時代,黑膠唱片與卡帶並沒有被掃進歷史的塵埃,現正尋找、並擴大它們的舞臺。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爲了買到「City Pop」的經典唱片,世界各地粉絲蜂擁來到日本,位於東京都澀谷區的唱片行Tower Records門庭若市,近9成顧客來自美國、韓國、中國,他們來這裡尋找「只有在日本才能邂逅的精品唱片」。

來自美國的Hawkins說,美國的唱片行大多是小規模經營,日本的唱片行則能夠體驗到像挖掘寶藏一樣的樂趣,「很多唱片我都是第一次看到」。

包括新品和二手唱片,Tower Records澀谷店平均每年可以賣出約10萬張黑膠唱片。根據黑膠唱片專賣店「HMV record shop」的估算,2024年二手唱片的單價約4,464日圓,是2015年的2.6倍。

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透過網路在全球流行起來1980年代的City Pop。2003年上市,當時定價3,000日圓,日本歌手竹內瑪莉亞《Longtime Favorites》的二手唱片,賣價是3.85萬日圓,價格翻了10倍,而竹內瑪莉亞在1985年推出,引爆City Pop熱潮的《Plastic Love》單曲唱片,售價爲2.97萬日圓,原定價只有1,300日圓,價格漲了20倍以上。

年輕人也愛上唱片

Lawson Entertainment相關負責人竹野智博表示,除了外國人,顧客多爲35歲到69歲的日本男性,對流行時尚敏感度較高的20至29歲年輕人也愈來愈多。

近期包括藤井風、YOASOBI及吉卜力的動畫歌曲等,也都有以唱片的形式出版新作。在串流媒體時代,仍選擇推出實體唱片,是因爲唱片具備超越單純聽覺的存在價值-收藏。在Instagram上搜索「#有唱片的生活」,會找到超過35萬條相關帖子,唱片不僅滿足了佔有慾,還成爲了營造藝術感的裝飾品。

根據日本唱片協會的數據,2024年日本國內唱片生產金額78.7億日圓,年增26%,35年來再次回到70億日圓以上,唱片的數量314.9萬張,年增17%,是5年前的2.6倍。

在Tower Records澀谷店的一側,吸引人目光的,還有1990年代末期被CD取代而消失的卡帶。

來自神奈川縣的男大生平均每週都會來光顧一次,他從高中就開始購買卡帶,雖然他也會從串流平臺聽音樂,但他認爲,飽含溫情的獨特音質是磁帶的魅力所在,「想認真聽音樂的時候就用卡帶聽」。

Tower Records澀谷店在2023年擴大了賣場卡帶的數量約6倍。該店負責人武田晃提到,顧客的年齡層從10多歲到50多歲不等,以30多歲居多,對不瞭解當年卡帶普及性的年輕人來講,他們覺得卡帶「新穎又可愛」。

卡帶更有性價比

跟唱片相比,卡帶的一個優勢在其性價比,有些卡帶只要約1,000日圓,感覺比唱片划算,是可以讓人較輕鬆入手的價格。

2015年開始經營磁帶專賣店「waltz」的角田太郎說,剛開店時大多賣的是二手卡帶,最近以卡帶形式推出新歌的歌手越來越多,主流歌手的關注,讓卡帶在音樂市場的價值也隨之提升。

串流音樂時代或不可逆,但限量版、稀缺性或許正是讓粉絲願意掏錢的動力,唱片、卡帶,或許是「老東西」,但可以自己持有,也是情懷所在。對年輕一代而言是新事物,對過去從唱片、卡帶聽音樂的人來說,則是音樂的初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