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需要一代代人的守護”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對於菲律賓而言,過去那段被侵略的歷史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而且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述、血淚和傷痕延續至今——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略戰爭,將菲律賓變爲戰場,從強徵“慰安婦”,到巴丹死亡行軍,再到馬尼拉大屠殺,留下了難以撫平的民族創傷。

8月14日,“爲祖母獻花”聯盟與多個人權與和平組織齊聚馬尼拉羅哈斯大道,呼籲日本政府爲二戰暴行承擔應有責任,並提醒世人:和平來之不易,絕不能讓歷史重演。

據菲律賓慰安婦權益保護組織“菲律賓祖母聯盟”統計,1942年至1945年日軍侵佔菲律賓期間,約有1000名菲律賓婦女被強徵爲慰安婦。這些女性中有的才十四五歲,甚至有人在被擄走時尚是孩童。她們被迫在軍營、慰安所內日復一日地遭受性暴力和精神摧殘,許多人因此終身不孕、罹患疾病,甚至有人選擇結束生命。

1992年,一位名叫羅莎·漢森的菲律賓慰安婦首次公開站出來,講述自己在日軍佔領時期被強暴與囚禁的經歷。她的勇氣打破了半個世紀的沉默,激勵更多幸存者發聲。此後,陸續有170多名受害者加入“菲律賓祖母聯盟”,走上街頭、走進法庭,向日本政府和國際社會發出呼籲,要求正式道歉與賠償。

然而,80年過去,日本政府至今仍拒絕承擔法律責任。儘管在20世紀90年代曾有過“道義性道歉”與“亞洲女性基金”的賠償嘗試,但這些措施始終被受害者認爲是“規避法律責任的姿態”。許多幸存者在遺憾和憤怒中離世。如今,這場爭取歷史正義的鬥爭由慰安婦後代、女性權益組織與青年團體接棒延續。

在8月14日舉行的紀念活動上,“爲祖母獻花”聯盟首席召集人特西·安-施說:“戰爭已經結束。然而,許多受害者的生命已被戰爭無法彌補地摧毀,對她們來說戰爭依然在繼續。”聯盟呼籲菲律賓國會設立“慰安婦紀念日”,並將相關歷史納入全國各級學校課程,以免真相被遺忘。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迅速南下入侵菲律賓,約7.6萬名戰俘(其中多數爲菲律賓人,另有約1.2萬名美國士兵)被迫從巴丹步行約105公里至塔拉克省的戰俘營,稍有疲態或試圖飲用路邊水源者便遭日軍毆打、刺刀戳殺或當場槍決。1945年2月,盟軍推進至呂宋島,日本守軍在馬尼拉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爲了延緩盟軍進攻、報復平民,對當地居民實施了系統性屠殺。短短一個月內,超過10萬名馬尼拉平民遇難,其中包括大量婦女、兒童與老人。城市基礎設施也遭受毀滅性打擊——70%的公共設施、75%的工廠、80%的南部住宅區及全部商業區被夷爲平地。

戰後,馬尼拉的重建花費了幾十年時間,但對於倖存者來說,內心的創傷永遠難以撫平。80年後的今天,菲律賓社會依然在與戰爭的陰影對話。在2025年的紀念活動中,和平倡議人士批評菲律賓與日本簽署的《互惠准入協定》,擔憂這會爲日本自衛隊重新踏足菲律賓鋪路。

“銘記歷史不是爲了仇恨,而是爲了防止悲劇重演。”活動現場一位參與者手中的標語寫道。80年前,菲律賓人民在硝煙與血淚中體會到戰爭的殘酷;80年後,他們在陽光下齊聲呼喊——“和平不是天賜,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守護”。

(本報記者 王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