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民剛救活「夏旱玉米」 連日大雨又「泡湯了」

▲河南玉米種植經歷夏旱後,又碰上秋澇,損失嚴重。(圖/翻攝南風窗,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河南部分地區9月以來連續降雨逾一個月,造成多地田間積水嚴重,收割機難以下地,不少農民只能涉水徒手搶收,原本歷經夏旱才救活的玉米,如今又因雨水浸泡發芽、長黴,損失慘重。大陸氣象數據顯示,秋雨量爲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對此,專家指出,「前旱後澇」已成華北與黃淮地區的新常態,考驗大陸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應變與韌性。

《南風窗》報導,一個紅色大澡盆中裝着兩袋剛摘的玉米,澡盆由一條繩子交叉綁住,再由一農民從一頭牽着走。農民穿着雨鞋,田地間的積水沒過腳踝,澡盆半浮在兩塊田間的溝渠中,像一條小舟駛向地頭。這是2025年10月18日,河南省某地青年王力展示的當地農民搶收玉米的景象。

王力形容,地勢低窪處積水最深達半腿,輪式收割機根本無法作業,只能靠人工搬運。該村約有1200畝農田,仍有近一半的玉米與花生泡在水裡,不少穗子已長白毛、開始發芽。另一名村民張貴指出,「今年乾旱時澆了無數次水,玉米好不容易活過來,現在又被大雨泡壞。」

根據河南省氣象臺監測數據顯示,9月16日以來,該省平均降水量達221.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5倍。除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地也受持續陰雨影響。多地農戶反映,地面過溼導致機械陷泥動彈不得,履帶式收割機價格高昂、數量稀少,人工收穫效率低下。

河南駐馬店種糧大戶焦二龍表示,他的200畝花生已有三成在地裡發芽腐爛,「剩下的七成若再不晴,就算收回去也會發黴」。因缺乏烘乾設備,多數農戶只能低價將「溼糧」賣給糧商。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大瑋強調,北方長年以防旱爲主,排水系統普遍薄弱,極端氣候下易成災,「今後應改採起壟種植與晚播品種策略,提升農業在旱澇交替氣候中的生產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