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堅決不能沒有碳水!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號:地球知識局

NO.2639-河南碳水大省

文字:酸奶沒泡沫

製圖:果慄乘 /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慄乘

中國的碳水大省是哪裡?是“麪條寬得像褲袋”的陝西?是連吃一個月面點不帶重樣的山西?是僅靠煎餅就俘獲全國碳水愛好者的山東?

碳水愛好者狂喜

(圖:圖蟲創意)▼

都可以是,但河南也必須擁有姓名。

作爲全國小麥第一大省,河南8000多萬畝麥田滋養着中原乃至全國人民。而麪粉,作爲小麥的最常見化身,是與河南人的日常飲食聯繫最緊密的神聖食材,更是在河南人民手中幻化出了無數種名喚“真好吃”的碳水美食。

河南的麪食文化與其麥田一樣博大

(圖:圖蟲創意)▼

到河南,不吃麪條很遺憾

河南人愛吃麪,不少人從早上就開始嗦面了。在另一碳水福地武漢,很多會選擇熱乾麪來開啓“熱辣滾燙”的一天,其實河南人也吃熱乾麪,尤其在信陽。

要問信陽熱乾麪和武漢的有啥區別,那就是信陽熱乾麪更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色澤方面,同樣的黃而油潤,看上去就讓人直流口水,但這裡的熱乾麪還以千張、榨菜、韭菜碎等配料增加豐富性;同時醬料吃起來也是更順滑,不容易膩。

話不多說,這一碗我先幹了▼

信陽市八一路附近有家小店,從80年代年開始經營到現在依舊火爆,主打菜就是熱乾麪。

嫌熱乾麪乾的食客,就推薦帶有湯湯水水的面,比如曾引起“誰是燴麪之鄉”之爭的“燴麪”。洛陽燴麪、鄭州燴麪各有大批擁躉,但我印象最深的要數方城燴麪。

來河南怎麼能不吃燴麪呢

(圖:養樂多)▼

南陽方城燴麪以羊湯爲特色,選用上等的羊肉,利用羊骨精心熬製數小時,直到湯色濃郁,香氣四溢。隨後,將羊油辣椒精心融入湯中,不僅爲湯底增添一抹鮮亮的紅色,更帶來一陣陣刺激的辣香。

必須得配羊油辣椒吃,巨香▼

裡面的麪條,以手工製作的麪條爲上,質地筋道;盛出來多放一會兒,每根麪條都能均勻吸附濃湯中的精華,每一口都滿載着羊肉的醇厚與辣椒的微妙刺激。早上來一碗,不僅是味蕾的享受,從口暖到心,能量值更直接拉滿。

在羊湯中燙熟的麪條吸滿了肉汁的醇香

再就着一口羊湯下肚,簡直不要太滿足

(圖:抖音@肉丸小糰子)▼

要是口味敏感,嫌羊肉羶味重,適口性更強的漿麪條不會讓人失望。

漿麪條是洛陽民間的傳統麪食,其特別之處在於,煮漿麪條的不是常用的清水,而是一種特製的酸味豆漿(也稱酸漿),但吃起來絕不會覺得酸得怪異。

而且這一碗漿麪條,能包含十來種小菜,給微酸基調的面增添了多種口味層次,要是你犯着困來上一碗,保準給你吃精神了。

酸漿混合着蔬菜絲煮的漿麪條軟爛開胃

它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拿勺喝

(圖:圖蟲創意)▼

和漿面一樣,洛陽糊塗面也以配料豐富爲特色。

大多數的糊塗面都是玉米糝做底,等至黏稠,佐着幹豆角、蘿蔔乾、幹南瓜片、肥肉丁、薑片,最後摻着麪條下鍋;要是春天還能放點新鮮青綠菜葉,待“糊塗”成型,撒上炒香的芝麻花生碎……香濃得讓人直迷糊。

其實這糊塗面早年是人們的救命糧——舊年水患常發、災荒不斷,當地人糧食貧乏;而中原又是兵家必爭之地,人民大量流離失所。如此一來,在吃上就隨意了,以高效爲“基本原則”。只需做個湯底,簡單將所有食材匯於一爐,以求果腹。這就是最初的糊塗面。

箇中滋味全在這“糊塗”裡了

(圖:抖音@行走的舌尖)▼

如果所有面都是煮的,那也太沒意思了——“炒”也是河南人做面的常見方法,這裡就不得不提孟州炒麪了。

孟州炒麪是河南焦作的特色小吃,與一般炒麪把半成品麪條拿來炒的做法不同,孟州的炒麪往往直接用生面條先炒,直至麪條鬆散酥脆,再加入已調好的特製醬料,蓋上鍋蓋,燜約2至3分鐘,加入豆芽等輔助小菜,5分鐘後即可食用。

做法簡單快速,但絲毫不影響它的美味

(圖:抖音@孟州市融媒體中心)▼

炒麪成品色澤油潤黃亮,麪條酥軟筋道,每一根上面均勻裹着一層油與料,味道鮮香獨特,第一次是吃到的時候,我只想吞嚥而不捨得咀嚼……

這色澤我不用嘗都知道有多好吃

(圖:小紅書@甜妹兒)▼

無餡“名饃”,最純正的饃味兒

面除了做麪條,還能做成饃。在河南,饃不僅僅是饅頭,河南人把面做的、可當主食的麪食都叫做饃,包括那些在外地可能叫做“餅”的品種。

在別的地方它可能叫油餅

但在河南它叫油饃

(圖:小紅書@程程媽媽)▼

各式各樣的饃,在河南人的飲食中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到飯點兒,一大半河南人不是在吃饃,就是在買饃的路上。

最基礎的饃——饅頭,樣式口味都有講究。比如在商丘的寧陵縣,區別於常見的圓饅頭,有種饃呈細長條槓子狀,叫槓子饃。其得名不完全是因爲形狀,而是在製作過程中,槓子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槓子饃被俗稱爲“饃樣子”

意思就是別的饃饃所模仿的標準

(圖:《中國有好菜》)▼

將發好的麪糰用粗槓子按壓個大幾十遍,壓出來的饃,煮熟後掰開一看,內部層層分明,捏起來暄軟筋道又不變形,沒有幾年做饃功夫,出不來這手藝。

槓子饃直接吃越嚼越香,還帶點甜味。如果用熱水一泡,頃刻暄如蛋糕,攪拌攪拌就成糊,以前窮的時候,很多家長喜歡拿來代替牛奶喂小孩,故又稱"牛奶饃"。

吃上一口這大白饃,感覺就是美得很!

(圖:抖音@愛吃饅頭的宋贏)▼

和槓子饃的暄軟相對,周口淮陽縣的壓縮饃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紮實。尤其是老式壓縮饃,一個圓圓小小的麪餅,聞起來帶點烙黃的麥粉焦香,吃起來可是相當有嚼勁,還管飽;出門爬山揣上兩個,餓了啃幾口,一整天都不累。

“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

(圖:網絡)▼

現在還有改良後的新式壓縮饃,餅面上沾滿芝麻,嚼起來相對鬆軟細膩,牙口不太好的老人鼓動鼓動腮幫子,也能吃上一兩個。

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朝祖廟會,是壓縮饃銷售旺季。壓縮饃攤主會招呼顧客免費品嚐,有老式的有新式的,價格親民,10塊錢能帶走滿滿一袋子,放在冷凍層,能吃上半個月!

廟會攤位的C位,一定是壓縮饃

(圖:bilibili@品木up)▼

以上這些饃,都不及一種饃“包容”——烙饃。烙饃在中原很多省份都是主食常客,在豫南地區更是如此。

烙饃直白來說,就是一張熟了的圓餅皮,最通用的吃法是卷菜。製作烙饃,最關鍵的步驟是擀皮,在一個擀皮老手的麪杖下,圓圓的麪餅隨着製作者的手飛速旋轉,很快就成了一張薄如紙的“麪皮”。接着在鏊子上翻幾遍面,就出鍋了。

烙饃,家家戶戶都會做

(圖:小紅書@68年河南李媽媽愛美食)▼

烙饃細品,是柔韌紮實耐嚼的口感,筋道有嚼頭,餘味香甜。但更普遍的吃法是拿它來卷菜,常規菜是土豆絲,豆芽,蘿蔔絲,再抹點靈魂的辣醬或者甜麪醬,就是最最傳統的中式捲餅。

就像陝西人可以用“兩片饃夾一個世界”一樣,河南人的烙饃,也能捲起一個世界。

在河南,萬物皆可卷烙饃

(圖:小紅書@十一和奧拉)▼

帶餡的,也不一定是包子

在河南,既然任何小麥麪粉製成的主食都可以叫做饃,那麼帶餡的,也不一定就是包子、餡餅。

名聲在外的,濮陽壯饃算一個。壯饃以其龐大的體積著稱,就像饃中的施瓦辛格,直徑可以超過半米,重超過五斤。這種饃裡層層疊疊填滿了肉餡、粉皮和雞蛋,絕不是“虛胖”。

壯饃,又大又壯的饃

(圖:小紅書@小題行跡)▼

壯饃一出爐,金黃的外皮泛着油光,吸引着人們排起長隊。師傅手拿切刀滑過壯饃酥脆的外皮,饃皮裂開,發出令人滿足的咔嚓聲;內餡露出,散發出誘人的肉香,聞見味兒的人羣已迫不及待地在地上磋磨起腳來。

口水忍不住嚥了好幾波了

(圖:小紅書@就是這味兒)▼

着急的食客,剛從老闆手裡接過切好的兩角饃,直接就往口裡送。看似油多的饃,入口反而一點也不膩,豐富的肉餡與餅皮融爲一體,直接把人香迷糊了!

壯饃肉餡種類頗多,不論是豬肉、牛肉還是羊肉餡的壯饃,配上一碗雞蛋湯,總能讓濮陽人感到格外滿足。

皮薄餡大,怪不得濮陽人都愛它

(圖:網絡)▼

如果你身在開封,那羊肉炕饃絕不可錯過。

這種饃比壯饃小得多,餡料也更爲簡單,但味道不遑多讓。兩片薄薄的烙饃夾着羊肉和大蔥,塗抹上羊油後放入傳統的鏊子中炕烤。那酥脆的饃皮和簡單極致的羊肉香味,一口就能讓人忘記所有煩惱……

隔着屏幕都覺得香

(圖:小紅書@肉大寶貝)▼

豫北地區的幾種肉饃也相當有名,比如牛屯大火燒。

這種火燒流行於滑縣、長垣、封丘等地,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形似燒餅,但比燒餅大,黃金油亮的外殼單看起來就讓人口水直流;裡面同樣是豐滿的肉料,一口咬下去層次分明,比肉盒還要焦酥,很好地緩解了肉餡過多可能存在的油膩,就是很絕!

買個火燒,找家飯店來碗熬饃,吃住得勁裡很

(圖:bilibili@豫小恩)▼

鶴壁浚縣的子饃也值得一提。

子饃也叫石子饃,但別誤會,吃起來可不像石子那樣硬。這是一種帶餡烙饃,烙至半熟時會灌入一顆雞蛋。油酥鹹香的火燒,配上絲絲嫩滑的雞蛋和肉絲,外焦裡嫩的,那叫一個爽。懂生活的人,手捧熱氣騰騰的子饃坐在街邊,看着人來人往,能感受生活最愜意的模樣。

鹹口的饃吃完,不妨嚐嚐甜口的。把饃做成口感獨特的甜點,不得不說河南人有大智慧。

石子饃因在鵝卵石上烘焙製成而得名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圖:網絡)▼

豫東名吃水激饃,顏色透亮、金黃、晶瑩,也叫琉璃饃。吃起來外焦裡嫩,香甜可口,有兩分像油炸糕,但不會流心。

常規做法是,把手工饃切成手指粗細的長條,在水裡浸泡之後擰乾水分,再下油鍋炸;之後熬糖炒制,使每一根都均勻的裹上糖稀,放涼即可。

如果請一個不知內情的人品嚐這道美食,他還真不一定能看出來這原料是饃!

河南一些地區大席必有的甜點,也是老豫菜了

(圖:網絡)▼

霜打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做霜打饃的關鍵在於熬糖,要熬得恰到好處,輕了不落霜,重了不沾饃。

饅頭要切條後放涼開水裡泡透,然後拿出來瀝去水分;炒鍋內放油,待至四成熱,把饅頭條下鍋炸至色微黃,外皮發硬時撈出來控油;再將饅頭放入熬至發白的糖汁中,使糖汁裹到饅頭上,用扇子扇涼凝固。

霜打饃是河南長垣的一種傳統甜食

外甜裡嫩,甜而不膩

(圖:bilibili@黃河影像創作傳播中心)▼

工藝不難,但把控時間是關鍵。成功的霜打饃外部甜又酥,內裡嫩又滑,形如霜打,非常有特色,吃過的人往往都覺得,這看起來“土土”的饅頭,即便放在“上等”宴席上也絲毫不丟面子……

河南的麪食太豐富太美妙,不是一篇文章能說盡的。我想你大概已經明白,面在河南的飲食體系中佔據了絕對c位。

小麥這種遍佈世界的糧食作物,經過河南人的巧手,幻化成各種形式的面和饃,滋養了一億河南人的胃,成爲他們終生難忘的故鄉味道!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