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興隆:暴雨後,翻山報信的年輕人

實習生 何新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強

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六道河鎮楊家臺村夾在燕山餘脈之中。7月末的罕見大雨讓它一度成爲孤島,與外界失去聯繫。

楊家臺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建輝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7月27日夜間,“雨一陣一陣的”。到了28日凌晨,雨開始下大了。他拍攝的一段視頻可以看到,洪水已經向地勢低處的房屋狂奔而去。

他還記得那個時間點,凌晨4點04分,信號還沒斷。張建輝接到了包村幹部、六道河鎮副鎮長的電話,28秒的通話,“副鎮長說,要確保百姓的安全”。4點30分左右,斷電、斷水來得猝不及防。張建輝的手機打不出電話、也收不到信息了。楊家臺村徹底與外界失聯。

7月29日下午,河北消防救援隊和武警承德支隊官兵陸續到達楊家臺村展開救援工作。在此之前,一度失聯的村莊靠兩位年輕人充當“信差”,他們用雙腳打通了回家之路。

在北京市密雲區務工的華寶劍早就察覺不妙,27日密雲就在下雨。28日一早,打不通老家的電話,他立即驅車回家。他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還有姑姑嬸嬸一大家子人都在村裡。

從密雲住處到楊家臺村,平日裡只要半小時的車程,那天他用了更長時間纔到柏崖路口,便不能再往前,而這裡距村口還有十幾里路。一路上,華寶劍看見國道101的多個路段塌方。他感到害怕,憂心家人。

同樣着急的還有他的表哥王連貴,王連貴的父母和大爺大媽都住在村裡。附近村民告訴他們,前面的路都被水沖壞了,要想回村,只能“走山”。這兩個“從小光屁股在山裡抓蠍子”的年輕人,面對失聯的村莊,沒多說什麼,決定翻山回去找家人。

華寶劍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這段經歷時,用很平常的語氣說道,“家人還在村裡,肯定要回去。雖然路都斷了,但我們從小就熟悉這些山的情況,起碼還能翻回去找他們。”

王連貴穿着短袖拖鞋,華寶劍則是借了雙黑色旅遊鞋,他們找附近的村民借了鐮刀,連雨衣都沒披,就衝上山了。“水和吃的都沒帶,就想着快點到。”

山上有野生的酸棗樹和麻慄樹,“比人還高,刺特別扎”。王連貴走在前頭,用鐮刀劈出一條窄窄的路來,踩着泥和植物的根系,艱難地往前走,華寶劍跟在表哥後面。

山上陡坡環繞,下面是湍急的河水。兩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沒帶繩子,只能抓着野草往上挪。王連貴回憶,當時爬山路時,天還下着雨,兩個人淋透了也不敢停下。在山上,王連貴還被馬蜂給蜇了,他顧不上,只管趕路。

翻了一座山,還要蹚水走一段。水流齊腰深,覆蓋了玉米地,泛起泡沫,不小心嗆到水是苦的。王連貴不會游泳,他用撿來的木棍,探着水深往前走。華寶劍把木棍放到身前,和表哥各拉一段,慢慢蹚過水去。

蹚完水繼續翻山,翻完山又要蹚水。反反覆覆,回村的十幾里路,他們走了四個多小時。王連貴回憶,這是近乎絕望的一條路。

華寶劍看見,河北與北京交界處的北京市下柵子檢查站被水沖垮了。繼續往村裡走,20釐米厚的水泥路面都衝沒了。王連貴說,“村裡的河和馬路平了,最寬的地方有五六十米,分不清原先哪裡是路、哪裡是河。”

兩個年輕人早上9點多出發的,下午快2點纔到村口。楊家臺村分六個小隊,他的家人在五分隊,距離村口還有幾座山的距離。

華寶劍一進村,就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劉中校,隔着幾十米的河面,華寶劍看見劉中校大聲喊着什麼,但他聽不清,“水擊打着河裡的石頭的聲音太大了。”他只看見劉中校用手指了指被大水沖塌的房子,又繼續在裡面挖着什麼。後來他才知道,劉中校是在救裡面被埋着的村民。

31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撥通了劉中校的電話,這位50多歲的村幹部聲音疲憊,他說幾天沒閤眼了。

這個村子的房子並非一排排整齊分佈,而是錯落在山間。副書記張建輝說,這次村裡房屋受損嚴重,“村裡都是平房,有的連地基都沒了,有的院子裡灌滿了泥沙。”

四分隊在一塊高地上,在洪水中倖存的房屋裡,擠滿了人。華寶劍回憶,當他們走過去的時候,村民在哭,“沒有人想到我們能出現在這裡。”華寶劍看見母親站在對面山上,“離着幾十米,她看見我就哭了,沒朝我走過來,也沒喊什麼,我就知道家裡沒出事。”

他沒回家,跟王連貴迅速清點了村裡的情況,簡單跟村民交代了幾句,“存水,先讓自己活着”,就立即翻山出去報信。“要趕緊把村裡的情況傳出去。”華寶劍解釋,當時不敢停留,出去報信求救很重要。“兩點多天已經陰了,再不走,天黑了在路上會有危險。”

28日晚上7點,他們摸黑出了大山時,手機已耗光電量。他們在附近的村裡借了部電話,跟在外的楊家臺村民說了村裡房屋和人員傷亡的情況。然後又帶着17個年輕人回村,這次還帶着蠟燭、手電和麪包。華寶劍說,“村裡暫時不缺吃的,就缺光亮。”29日凌晨,7個年輕人到村裡了,“很多人半路爬不上來,體力不夠的,半路就要折返了。”他們吃了點東西,就跟村民們一起歇下了。

一大早醒來,這羣年輕人又出去報信,送救援物資。王連貴說,這樣來來回回,他們一共跑了4趟。張建輝說,全村都感激這兩位年輕人翻山報信。

7月31日中午,在河北消防救援隊和武警承德支隊官兵的救援下,所有村民都被轉移到了興隆縣的一所學校。村民住在學生宿舍,“每戶一間屋,能住七八個人,政府送來了盒飯和礦泉水。”王連貴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