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文化遺產成爲民族團結“生動課堂”
“土爾扈特部在外漂泊了一個多世紀,歷經艱險,還是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的懷抱,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前,在河北承德博物館“望長城內外——清盛世民族團結實錄”展廳,導遊王迪站在土爾扈特部東歸示意圖前,爲遊客介紹這段歷史。
湖北遊客彭進武感嘆道:“站在這片見證東歸的土地上,聆聽這段蕩氣迴腸的歷史講述,真切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力量。”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是見證清朝處理民族關係重要舉措的世界文化遺產,其恢宏建築、珍貴文物與歷史記憶,彰顯中華文明包容並蓄的基因。如今,它們正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沉浸式”教育高地。
“河北承德世界遺產城市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絕非簡單的保護修繕。”承德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們規劃三年實施56項重點任務,核心是激活歷史根脈的生命力,讓每一塊磚石都成爲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教材’。”
2021年以來,全市落地文保項目58個,投入資金2.2億元。避暑山莊珠源寺古建築基址整修加固、文物保護修繕歷程展陳等關鍵項目相繼獲批,爲歷史“活態”展示奠定基礎。同時,創新引入社會力量,近三年吸納社會資金超1000萬元投入山莊及周圍寺廟保護與環境提升,形成“全民守護文化遺產、共促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
在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歷史文化研究成果正轉化爲直抵人心的講述。依託系統梳理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成果,避暑山莊博物院出版了《避暑山莊博物院文集》,有25個彰顯民族融合的精品陳列。
借力河北省中小博物館提升試點市建設,承德指導全市備案的中小博物館深挖本地民族文化資源、優化展陳,平泉市博物館推出《講好平泉“三交”故事》線上展播及巡展;同時創新“博物館+新媒體”宣傳方式,開通雲展覽,與承德廣播電視臺合作製作《假如文物會說話》《愛上博物館》等10餘個欄目,觀看量超300萬人次。
國家級平臺“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保護協會”正在持續發力。“我們的家園·把承德講給世界聽”研學朗誦課堂已走進高校舉辦50場,覆蓋師生及公衆超4萬人次。
如何讓文化遺產成爲促進各民族“三交”的時代橋樑?承德精心策劃了避暑山莊新春燈會、“千人千面·民族之美”文化周等活動。承德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對580餘名導遊展開專項培訓,使他們成爲傳播“三交”故事的先鋒。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