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費十年通車穿越機場成重要命脈 復興北路地下道過去曾為淹水惡夢

臺北市復興北路地下道積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8/05/24 林俊良攝影)

常從復興北路前往大直甚至是士林的民衆,對於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又稱松山機場地下道),連結臺北市復興北路和大直橋,穿越臺北松山機場跑道的地下道,從規劃到完工耗時十年,並且一度是臺北淹水的噩夢,到如今已經成爲許多民衆賴以維生的重要幹道。

【推薦閱讀】 基隆路的前世今生,不用穿梭地下道的時光 臺灣第一座機場「松山機場」近70年前樣貌 見證臺灣歷史變遷

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的構想可追溯至更早時期,自先總統蔣中正指示規劃至今,前後已逾 30 年,而在動工前,復興北路地下道區域是臺北市知名的交通瓶頸。松山機場的存在使得復興北路被迫在機場前中斷,往來於東區與大直、內湖地區的車輛必須繞道圓山或沿環東大道進出,並且當年每逢大雨必淹水,成爲當地頭痛的噩夢路段。

然而,復興北路地下道工程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其必須穿越正在營運中的松山機場跑道,當時就讓民航局擔心地下開挖,會影響到機場上方的跑道與滑行道安全。因此當時施工不僅要與航班時間配合,每天更要觀測跑滑道沉陷,讓施工進度相當緩慢。

而復興北路車行地下道從 1997 年 1 月動工,到 2006 年 11 月 29 日正式通車,整整歷時近十年,建設金額高達新臺幣 46.8 億元,最初考量行車安全禁行機車。但在民意反映及法令許可下,最終決定改爲一線 3 公尺車道、一線 4 公尺機汽車混合車道,讓機車族也能便捷通行。

復北地下道通車後,徹底改變了臺北市東區與大直、內湖地區的交通連結。市民從大直、內湖進入市區不必再繞道而行,估計可縮短行車時間約 15 分鐘。通車典禮上宣傳的口號是「臺北市區到大直橋只要六十秒,到內湖也很快,只要四分鐘」,也帶動了大直的發展,甚至在大直房價漲高後,也讓復興北路周遭房市走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