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子”國標5月1日起實施,新房會漲價嗎?對老盤衝擊大嗎?

3月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簡稱“規範”),要求新建住宅建築層高不低於3米,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提高了牆體和樓板隔聲性能;提高了戶門、衛生間門的通行淨寬;提高了陽臺等臨空處欄杆高度……規範將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

此次規範出臺是住宅技術標準的迭代升級,是住宅項目的“底線要求”。與此同時,還令人關注的是,新版規範實施後,在提升居住品質的同時,是否會增加建安成本,是否會引起房價上漲?

建築成本提高≠房價上漲

事實上,此前2019年-2022年,住建部曾先後三次發佈《住宅項目規範》(徵求意見稿),歷經多年修改才得以正式發佈。僅以住宅層高“長個”爲例,背後存在成本、容積率與居住品質的博弈。

根據最新規範,住宅層高由現行版本規定的宜爲2.8米提升至不低於3.0米,臥室/起居室淨高由不低於2.4米提升至不低於2.6米。新規範的層高標準比過去增加了20釐米。而且,不再採用“宜”這種建議性字眼,而是採用“應”體現了強制性的約束。

對房企來說,“層高提升讓房企有了更大的創新空間,推動項目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提升。但住宅層高標準提升後,建築成本也會隨之增加,對房企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這樣表示。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表示,新版規範提到的層高提高到3米、提高隔聲指標和隔聲性能等,確實可能會增加建築成本。但是,隨着智能建造水平提高,造樓機、機器人、裝配式技術的應用,也能夠減少成本,不能單純從層高提高等就說未來房價一定會提高。另一方面,新項目的品質提高了,其價格比同區域房源價格略高也是正常。

對存量在售項目影響有限

那麼,新版規範出臺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李宇嘉認爲,從2023年開始,大多數剛需開始轉向二手住房和租賃居住,新房市場開始主要面向改善型住房需求,從而向配套完善、品質優越、服務良好、功能先進的“好房子”靠攏。很多改善型產品,特別是一些低密度的項目,已經開始試行3米層高,並且在隔聲、降噪、安全等方面加大投入。

“根據我們調研,現在市場上新房的購買人羣主要是改善型需求,他們對居住品質、配套等要求提升了,也就是住房消費升級,願意爲高品質支付更高的價格。”李宇嘉認爲,新規範的導向就是讓居住消費體驗和福利更好,只要在層高、隔聲、降噪、安全等方面投入是切實爲購房者考慮,一定程度上提高價格,也是能夠被接受的。

需要注意的是,“新規範是底線指標,將住房建築標準拔高了,對所有買新房的人羣都是利好。而市場上已經面世的改善型住房,開發商競爭內卷的是上限指標以及高限指標,已經超越了底線指標,所以影響並不是很大。”李宇嘉說,住宅國標的出臺對存量在售項目的衝擊有限。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袁秀麗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