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泰柬為何交戰?主權衝突一世紀 世界遺產神廟爭議最大
泰柬爲了普里維希神廟(見圖)吵了一世紀,上月24日兩國在爭議邊境地區以火箭互轟。從柬埔寨新聞社發佈的照片可見,普里維希神廟已遭戰火摧殘。(圖/新華社)
文/陳韻涵輯
泰國與柬埔寨7月24日起在爭議邊境區域發生衝突,雙方原以輕型武器交戰,隨後情勢急劇升溫,柬埔寨出動BM-21多管火箭,泰國則部署F-16戰機,雙方以火箭互轟,範圍擴及兩座神廟周遭至少6處地點,造成至少43名士兵和平民身亡,逾20萬人撤離家園。
紐約時報報導,泰柬邊境地區的主權爭議已存在超過一個世紀,其中最具爭議且最激烈的衝突根源於具有千年歷史的世界遺產「普里維希神廟」,又稱柏威夏寺。
●高棉國王蓋的 對柬意義重大
柬埔寨認爲,普里維希神廟及大塔牟神廟(又稱達曼神廟)等寺廟對柬埔寨的人文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因爲他們是建造這些寺廟的高棉國王的後裔。
泰柬爲了普里維希神廟吵了一世紀,上月24日兩國在爭議邊境地區以火箭互轟。從柬埔寨新聞社發佈的照片可見,普里維希神廟已遭戰火摧殘(見圖)。(圖/法新社)。
●從地理位置看 泰離神廟更近
泰國則主張,泰國擁有這兩座寺廟及建築羣,且就地理位置而言,從泰國邊境前往這兩座寺廟更靠近。
廣泛而論,這些寺廟被泰國極端民族主義者視爲「失落的領地」,在法國殖民時期由暹羅(泰國舊稱)割讓給法屬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法屬印度支那是指法國1887年到1954年間在東南亞建立的殖民地聯邦,範圍橫跨今日的越南、寮國、柬埔寨。
邊界爭議成爲泰國各政治派系打着民族主義旗幟,相互攻擊的便捷途徑。致力討論公共政策議題的柬埔寨智庫「未來論壇」主席烏維拉表示,「問題是,一旦衝突爆發,民族主義就會變得更加極端」。
泰柬邊境衝突。(資料來源/路透 製表/陳韻涵)
●泰柬邊界畫定 法暹條約決定
文獻指出,泰柬的現代邊界依據1904年及1907年的「法暹條約」決定,該條約規定,邊界沿着「扁擔山脈」東部的分水嶺來畫定,之後成立「法暹聯合委員會」執行實際邊界畫定。
1906年12月2日,法暹聯合委員會展開調查,勘定克爾隘口與香柏隘口間的邊界,暹羅政府請法國準備並出版邊界地圖。法國1907年完成11幅地圖,1908年提供給暹羅政府,雙方據此簽訂條約,但其中一幅地圖把11世紀的普里維希神廟畫入當今柬埔寨境內。
在1950年代的領土爭端中,柬埔寨主張暹羅當時已經接受普里維希神廟在柬埔寨領土內的地圖;泰國則主張,扁擔山脈的實際分水嶺線與法國繪製的地圖有所出入,普里維希神廟應在泰國境內。
●泰屢佔領神廟 鬧上國際法庭
法國於1863年至1953年殖民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到1945年)期間,泰國短暫佔領普里維希神廟,戰後歸還給法屬柬埔寨。柬埔寨1954年獨立後,泰國再次佔領普里維希神廟,柬埔寨1959年在國際法院提告泰國。
1962年6月15日,國際法院根據1907年的地圖,判定普里維希神廟的主權屬於柬埔寨,泰國隨後撤軍。泰國當時尊重國際法院的裁決,但堅稱神廟周圍的邊界仍存在爭議,進一步加劇邊界問題的複雜程度。
●神廟登錄世遺 泰柬爭議再起
2008年,柬埔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普里維希神廟登錄爲世界遺產,泰柬爭議再起。泰國的部分民族主義者認爲,柬埔寨申遺實爲「獨佔主權」的象徵,激化泰國境內的民族主義情緒,進而引發軍事對峙。當時的泰國總理沙瑪起初表態支持柬埔寨的作法,卻在泰國國內遭到反對派人士指控賣國,沙瑪政府爲平息國內爭議而撤回立場。
200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柬埔寨的申請,將普里維希神廟登錄爲世界遺產,泰柬軍隊在爭議邊界爆發衝突。這場衝突持續數年,並在2011年4月達到高峰,衝突最激烈時曾有3.6萬人流離失所。
美聯社報導,泰國與柬埔寨的陸地邊界綿延817公里,其中多處地點存在主權爭議,過去百年來,零星衝突不斷,造成數十人喪生,數萬人流離失所。今年5月28日,泰柬再度短暫交火,期間一名柬國士兵陣亡,兩國緊張局勢升高,外交危機無解,新一波硝煙再起。7月24日,泰柬首波衝突圍繞邊界古蹟大塔牟神廟,之後擴散至軍事基地和非軍事地區與建築物,攻勢也愈來愈猛烈。
●大馬斡旋停火 神廟歸屬未解
7月28日,在美國、中國及馬來西亞政府的斡旋之下達成29日凌晨起無條件停火的協議,但神廟歸屬爭議仍未解決。脆弱的和平難以維持,停火協議生效後,雙方互控對方持續發動攻擊並採取自我防衛的反制措施,重挫彼此間的信任。
●看問題/用哪版地圖 都談不攏 邊界大小事 都能開戰
爲實現可持續的和平,泰柬需要解決數百年來的邊界爭端,但雙方就連要以哪種版本的地圖爲依據都缺乏共識。
泰國堅持,所有談判都必須達成雙邊互惠的目標。泰國拒絕承認國際法院1962年的裁決,即普里維希神廟歸柬埔寨主權所有。泰國認爲,兩國應遵守2000年的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載明雙方同意共同調查與和畫定相關區域。
然而,泰柬多年來的談判缺乏實質進展,甚至無法就使用哪種地圖繪測達成共識。
柬埔寨使用比例尺爲1:20萬的地圖,這相當於給某人一張極簡小圖,雖然可以大致瞭解特定區域的情況,卻不夠精確。這張地圖由法國殖民柬埔寨期間,由法國測量員於1907年繪測,後來成爲1962年國際法院的判決依據。
泰國主張使用比例尺爲1:5萬的地圖,這與美軍使用的地圖類似,且像一張更大、更詳細的街道藍圖,每棟房屋、每棵樹都清晰可見。泰國主張,這張地圖才能反映實際地形和區域現況。
地圖比例尺的問題敏感且容易引發爭端,泰國總理府發言人吉拉育爲此費心解釋,駁斥泰國媒體報導泰國在停火談判中使用柬埔寨版本地圖的報導,強調「不會有任何政府或個人出賣自己的國家」。
2003年到2005年擔任美國駐柬埔寨大使的雷伊表示,「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爭議問題是,幾乎任何瑣事都能觸發武裝衝突」。
雷伊曾建議柬埔寨與泰國官員成立一個聯合委員會,共同監管爭議地區,就像分隔朝鮮半島的狹長非軍事區。
泰國主張以更具雙邊合作性質的方式解決爭議,2000年成立「聯合邊界委員會」試圖化解邊界糾紛。柬埔寨也透過該委員會與泰方接觸,但雙方開會多次仍缺乏具體進展。
好讀VIP家用自學服務:好讀週報每週二搭配本篇文章,推出名師解析影片,結合生活情境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素養力!怎麼看到影片?goodread.u-writing.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