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囓齒動物「城市化」 花栗鼠牙變短、田鼠耳鼓變小

芝加哥日益都市化,讓東部花栗鼠的頭骨變得更大,但牙齒變短。(圖/芝加哥田野自然歷史博物館)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文/編譯羅方妤

第二份研究中,研究員仔細檢查美國芝加哥田野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數百個囓齒動物標本。這些標本是在1898年至2023年間,取自芝加哥都會區周圍。科學家關注東部花栗鼠和東部草原田鼠的頭骨。研究員分析每個頭骨的具體特徵,包括其特定採集地點,及該地區的開發程度。

研究員發現,隨着芝加哥日益都市化,東部花栗鼠的頭骨變得更大,但牙齒變短。科學家表示,這些相反趨勢可能是飲食改變驅動的。都市化帶來豐富的人類食物和垃圾,可能使東部花栗鼠更容易增重,導致體型變大。同時,幫助花栗鼠從堅果和種子獲得熱量的堅固牙齒可能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田野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科學家、研究作者之一史蒂芬妮.史密斯(Stephanie Smith)表示,相反地,東部草原田鼠的頭骨大小沒有隨着時間推移發生顯著變化,或許是因爲牠們的飲食更具限制,主要以草和其他植物爲食,且避世的天性讓牠們不太可能去吃人類的食物。

然而,東部草原田鼠出現其他變化跡象。從城市地區採集的田鼠頭骨,比在較低度開發地區採集的平坦。從都市化地區採集的田鼠頭骨,其耳鼓也比較小。耳鼓是容納中耳和內耳部分的骨骼結構。

一些其他物種證據顯示,較大的耳鼓可能和聽力增強有關。史密斯表示,都市田鼠演化成擁有較小耳鼓可能是爲了協助抵禦城市喧囂。但她也強調,這只是假設,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不過,這些發現有助於闡明,人類無意間重塑其他物種的方式豐富多樣,無論是在公海還是自家後院。

史密斯說:「演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只需要知道去何處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