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 韓客瘋「臺灣感性」 破舊背後的放鬆感…身處高壓社會的阿里郎超迷戀
南韓女團NewJeans來臺取景拍攝「How Sweet」MV,在防火巷內留影。(圖/NewJeans IG)
文 /記者陳宛茜
「臺灣感性대만감성」一詞在南韓社羣平臺暴紅,許多南韓年輕人一窩蜂在臺灣老舊巷弄或雜亂招牌前拍照,觀光署近日前往韓國搶客,也以臺灣感性爲號召。文化觀察家分析,南韓年輕人愛的是破舊感背後隱藏的放鬆感,這樣的臺灣味正是高度競爭和高度壓抑的南韓社會所缺乏。
南韓歌手吳赫與模特兒妻子黃智敏來臺拍攝婚紗照,兩人選擇的是牽手奔跑過擺着摩托車的斑馬線,以及在拆遷前的和平新生天橋、雜亂的招牌和破舊的老公寓前留影;南韓男團BTS成員j-hope在IG上秀出臺灣街景,也不是臺北101大樓的信義計劃區,而是密密麻麻的舊樓房。
不少臺灣人狐疑「這有什麼好拍的」,甚至不解南韓人怎麼會愛上臺灣的部分破舊街景?
在臺韓籍YouTuber「跟着多多一起走Dada Kim」認爲,「臺灣感性」主要由復古、人情味兩大特色所組成,從街邊小販、巷弄店家、車站人員、甚至路邊陌生人,都可以讓人感受到對外國觀光客的友善及熱情,這是在南韓沒有的「感性」。
在南韓旅居十多年的作家、韓文譯者陳雨汝則認爲,南韓年輕人愛上的是老舊雜亂背後隱藏的「放鬆感」,這是臺灣城市魅力所在,也是高度競爭和高度壓抑的南韓社會所缺乏。
陳雨汝分析,特立獨行的人在南韓社會往往活得非常辛苦,南韓年輕人迷戀的「臺灣感性」,因而是「不曾擁有的事物」,如摩托車、早餐店,以及「不曾經歷的年代」1990年代,停留在這個年代的臺灣街景,也成爲他們鏡頭獵奇的對象。
她舉摩托車爲例,當臺灣偶像劇《想見你》在南韓大紅,男主角許光漢騎摩托車載幼年女主角的畫面成爲經典,是許多南韓人的夢想。
陳雨汝指出,감성漢字是「感性」,但並非臺灣人所理解的詞,她認爲「臺灣味」、「臺灣style」或「臺灣fu」更貼切,展現的正是南韓年輕人無法擁有卻心嚮往之的「臺灣日常」。
●看現象/臺韓文化同中有異 韓客現實中尋童話
今年6月在南韓舉辦的首爾書展,臺灣首度以主題國之姿亮相,主題就是「臺灣感性」。提議以「臺灣感性」作爲臺灣館主題的大塊文化董座郝明義說,「臺灣感性」是一種溫暖和親切的印象。成長於南韓釜山的他,把這股放鬆感解讀爲自由與多元。
在電影《想見你》風靡南韓前,《藍色大門》、《不能說的·秘密》早在廿年前便紅到南韓,3部電影都是刻繪校園裡的純純愛戀。新北淡水便因《不能說的·秘密》成爲第一代「臺灣感性」的代表,擁有臺灣第一條標示韓文的公車路線。
郝明義指出,這種單純、乾淨的校園之愛,也是南韓社會缺乏的浪漫。他曾問過南韓朋友,南韓影視如此發達,爲何喜歡臺灣的校園電影。朋友說,因爲南韓的校園影視作品都是講競爭和霸凌,缺乏臺灣校園電影中的溫情。
郝明義還說,在90年代前,臺韓歷史和政治歷程相似,如都曾被日本殖民、民間發生抗爭運動的時間點也相似。但在90年代後,南韓城市快速進步、街景理性規矩;臺灣卻因尊重個體,都更困難下街景停滯,破舊卻帶有人味。兩國文化和歷史同中有異,這個「異」迷倒了長期壓抑的南韓年輕人。
臺韓這種「同中有異」,成了郝明義口中的「現實生活中的童話感」,也是這一波「臺灣感性」的魅力所在。他表示,臺韓的歷史政治、經濟發展如此同步,城市的展現卻截然不同。首爾市容快速更新,臺北卻能在小巷弄中讓光陰駐足。
好讀VIP家用自學服務:好讀週報每週二搭配本篇文章,推出名師解析影片,結合生活情境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素養力!怎麼看到影片?goodread.u-writing.com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