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地下宅因應氣候變遷?砂岩結構好居住 無濕氣困擾
在庫伯佩地挖掘實在太方便,以至於許多居民打造出極爲精緻、豪華的地下住宅。(圖/路透)
文/編譯樑采蘩
那麼,地下住宅是否真能幫助人們因應氣候變遷?爲何這樣的生活方式沒能更普及?答案在於岩層本身。
庫伯佩地的條件得天獨厚,岩石鬆軟、用指甲就能刮出痕跡,過去挖礦時留下的廢坑,能就地改建成地洞屋。如今居民則多使用現代隧道機器,一天可挖6立方公尺的岩石,整間住宅不到一個月即可完工。
想徒手開挖也行,當需要更多空間時,有時居民會直接動手。而作爲蛋白石礦區,擴建房屋時挖到寶也不稀奇。有人在裝浴室時,發現牆上嵌着一塊大寶石;當地一間旅館在擴建時,甚至挖出價值150萬澳幣(約臺幣2920萬元)的蛋白石。
此外,這裡的砂岩結構穩固,不需要任何支撐就能安全成形,因此能夠挖出高挑空間,造型任你發揮,無需使用額外建材。事實上,在庫伯佩地挖掘實在太方便,以至於許多居民打造出極爲精緻、豪華的地下住宅,裡面有地下游泳池、娛樂間、寬敞浴室與高規格客廳。
有居民形容自己的地下家園「像一座城堡」,用5萬塊磚頭來裝飾,每個房間都設有拱形門道。
「我們這裡有些地洞屋真的美得驚人,」萊特說,庫伯佩地居民注重隱私,住在地下更容易做到這一點,「所以你很少知道誰家有多奢華,除非被邀請過去吃飯,纔有機會一窺究竟」。
當然,並非所有地方都能複製庫伯佩地的經驗。地下建築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溼氣」。像倫敦地鐵這樣的早期地下空間,當時爲了防水,整條隧道都包覆多層磚牆,並塗上厚厚的瀝青,但仍常傳出有黑黴。世界各地的地下室、防空洞、停車場也面臨相同困擾。
造成溼氣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通風不良,使煮飯、洗澡、與呼吸產生的溼氣凝結在洞穴冰冷的牆面上;二是地下水:住宅建在接近地下水位的位置,就更容易出現滲水與潮溼問題。
庫伯佩地的地層由約50公尺厚的多孔砂岩構成,而砂岩特性就是容易吸水又排水快;如果是在高溼多雨地區,這就會有溼氣問題,但庫伯佩地位於乾燥的澳洲內陸,砂岩反而更有助排溼。萊特表示,當地會加裝通風管,確保氧氣流通,同時讓日常活動的水氣得以排出。這些通風管通常只是簡單地從天花板向上延伸的一截管子。
當然,住在地下並非毫無風險。居民路易斯(Barry Lewis)曾因住宅座落於地質不穩處,導致整間地洞屋坍塌,目前改住地面拖車營區。他笑說:「那是少見例外。」另外,也曾有居民不小心挖通鄰居的牆。
儘管如此,路易斯仍懷念地洞的寧靜與恆溫,萊特更是強力推薦:「只要你經歷過那種熱,就會知道,這根本想都不用想。」
或許有一天,當全球極端氣候變成常態,我們將不再仰望星空,而是鑽進地底,庫伯佩地也許就是未來人類生活型態的預告片。
在庫伯佩地,看到一截白色通風管從地面上冒出,通常就代表地下有人居住。(圖/路透)
庫伯佩地的地層由約50公尺厚的多孔砂岩構成,特性是容易吸水又排水快。(圖/路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