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搬到地底生活?高溫下的新選擇:省電又恆溫
搬到地底生活或許能成爲因應極端氣候的一個選項,澳洲南部小鎮庫伯佩地正是這個未來的縮影。(圖/路透)
文/編譯樑采蘩
對抗氣候變遷仍未見成效的今天,極端高溫可能成爲愈來愈多城市的日常。若人類無法即時扭轉暖化趨勢,又尚未找到移居火星的方法,或許,我們該開始考慮另一個選項:搬到地底生活。澳洲南部的一座內陸小鎮或許正是這個未來的縮影。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從濱海的南澳洲首府阿得雷德(Adelaide)出發,向北848公里,在粉紅色沙塵覆蓋的荒原中,可見一座座土堆,零星插著白色通風管,乍看像是失落的石碑陣。這裡正是庫伯佩地(Coober Pedy)的入口,這個小鎮地表人煙稀少,彷彿荒城;但事實上,全鎮人口約2500人,有6成生活在地下。
這座以開採蛋白石聞名的礦鎮,如今彷彿是人類在極端氣候下生活的實驗場。
沿着通往庫伯佩地的道路繼續前行,終於抵達鎮中心。乍看之下,這裡就像澳洲內陸常見的小鎮,街道覆滿沙塵,有餐廳、酒吧、超市與加油站。鎮上一處高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棵「樹」,其實是用金屬打造的雕塑,像是對炎熱沙漠的嘲諷。
整座小鎮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空蕩異常,建築之間距離遼闊,彷彿少了什麼,但真正的秘密其實藏在地下。
庫伯佩地的地下住宅被稱爲「防空洞」(dugouts),有些入口隱身在看似普通的小屋之中,一旦走進室內,通往地下的通道便漸漸展開。也有些入口較爲明顯,例如「瑞巴營區」,旅客可以在地下數公尺處的凹室中搭帳篷。
這裡的地下建築必須挖至少4公尺深,以防屋頂坍塌。在這樣厚度下可以實現「被動冷卻」,室內氣溫穩定維持在舒適的攝氏23度。相較之下,地面居民得忍受夏季如烤爐般高溫,冬夜可以冷到攝氏2至3度。
除了舒適,活在地下的一大優勢就是省錢。庫伯佩地電力全由當地自給,其中70%來自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但即便如此,住在地面的空調費用仍高得驚人。瑞巴營區老闆萊特(Jason Wright)表示:「光是冷暖氣費用就得花大一大筆,尤其夏天常超過攝氏50度,開空調根本燒錢。」
庫伯佩地的許多地下住宅則相對平價。2023年一場拍賣中,三房住宅的平均成交價約爲澳幣4萬元(約臺幣78萬元)。雖然這些房屋多半簡陋,或需要整修,但跟南澳首府阿得雷德房價平均動輒要澳幣70萬元(約臺幣1363萬元)比起來,顯然不算什麼。
地下生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幾乎沒蟲子干擾。萊特開玩笑說:「你走到門口時,蒼蠅會自己從你背上跳下來,牠們根本不想進去那個又黑又冷的地方。」此外,地下也幾乎沒有光害與噪音干擾。
至於地震?萊特說,「我搬來這裡後遇過兩次地震,我一點反應都沒有。」不過,地下結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仍取決於洞穴規模、複雜程度與深度,並非一概而論。
庫伯佩地的地表人煙稀少,彷彿荒城;但事實上,全鎮人口約2500人,有6成生活在地下。(圖/路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