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本來不吃辣!

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聞提要■韓國人嗜辣,但韓國人有史以來就嗜辣嗎?答案並不是,雖然何時嗜辣,無史可據,如今「辣」在韓國,已經超越了味覺,成爲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是一種文化。

精句選粹■When and why did Koreans' craving for spicy food start?

韓劇《暴君的廚師》裡,有一段是朝鮮國王燕熙君第一次吃到以辣椒醬爲料的拌飯後,嗆到狂咳,以爲被下毒。這不免讓人疑惑,韓國人嗜辣,舉世聞名,朝鮮國王竟不吃辣?

其實,韓國人並不是有史以來就吃辣。韓國的辣椒,可以說是外來品種,所以劇中燕熙君以爲被下「毒」,辣椒有毒的說法,是有紀錄可查的,朝鮮外交官李睟光於1614年出版的朝鮮百科全書《芝峰類說》記載道:「南蠻椒有大毒。始自倭國來。故俗謂倭芥子。」

毒物到餐桌主角的轉變

原來韓國人一開始不吃辣,這個歷史事實,與現實中各種形式的辣,是韓國家庭餐桌上飲食習慣,很難聯想在一起。韓國餐桌上,幾乎每道菜都有各種形式的辣椒,包括整粒辣椒、切碎的辣椒、辣椒粉,還有辣椒醬。

特別是,走進首爾平價餐廳裡,菜單明明琳琅滿目,選項其實很單一,都很辣。對外國人而言,無法理解的是,看到餐廳裡不少人吃得額頭猛冒汗,看起來吃得很痛苦,但是,卻一直吃、一直吃。

如果,韓國人本來不吃辣,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無辣不歡?如果依據有紀錄可考的《芝峰類說》來看,辣椒,應該是1592年~1598年韓國朝鮮時代的李氏王朝與日本幕府時期豐臣秀吉的一場「臨津江戰爭」期間、也就是朝鮮史裡的壬辰倭亂時期,從日本被帶到韓國的。

一開始,辣椒應該如《芝峰類說》所記載的被認爲有毒,所以,即使有栽種可能也只用作觀賞植物或乾脆當作野草,真正開始作爲佐料或食用的時間,則無可考。

但在1950年~1953年的韓戰結束後,也就是1960年代左右,爲提升戰後農作物生產力,韓國政府大力推廣農作物多元栽種,也就在那個時期,農民種出了韓國最辣的青陽辣椒。

壓力越大 吃得越辣

到如今,依據農林畜產食品部的統計,韓國人每年共消費16萬5,000噸辣椒,平均每位韓國人每年大約食用3.3公斤的辣椒,也就是說,現在辣椒是韓國飲食習慣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而且,依據歷史經驗與數據顯示,每當戰亂或是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困苦時,就會追求「辣」,辣椒與辣味食品的銷量會急劇上揚,一如韓戰過後農民就種出青陽辣椒。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稱IMF危機)時,韓國食品公司推出了一款海鮮口味的辣味泡麪,且推出即爆紅,而辛拉麪,可以說是韓國代表性的辣泡麪,在IMF危機期間,銷量成長了20%。

2012年歐債危機時,韓國食品公司推出了比辛拉麪還要辣很多的「辣火雞抄面」,推出即爆紅;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韓國人對「辣」的需求,更甚過往,辛辣食品的銷量,是疫情前的2倍。數據也顯示,一週當中,辣食賣得最好的一天是週一,週一通常是上班族最爲「憂鬱」的「Blue Monday」。

依據韓國專家的說法是,經由味覺吃到辣的食物所產生的刺激感,會對腦神經發出緩解壓力的訊號,辛辣食物也有助放排汗,會對人的身心靈達到平靜與放鬆的效果。

不管韓國人原來是不是吃辣,如今「辣」在韓國,已經超越了味覺,成爲一種社會現象,甚至是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