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核廢液排放事件原因分析與教訓
1月12日,韓國月城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放射性核廢液泄漏事件,導致29噸未經檢測的核廢液排入東海海域。作爲韓國重要的核能設施之一,月城核電站事故暴露了核廢液管理和核能安全方面的嚴重問題。雖然韓國政府和相關部門迅速響應並聲明泄漏物質未超標,但這一事件仍引發公衆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此次事故不僅影響到韓國的核能發展和公衆信任,還對環境和周邊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威脅,尤其是在全球核能安全管理的背景下,暴露出國際核能管理體系的脆弱性。本文旨在探討月城核電站核廢液泄漏事件的原因、後果及其對國際核能管理的深遠影響。
韓國核廢液排放事件始末與爭議
根據韓國水力核電月城核電站總部1月17日確認的結果,1月12日10時5分許,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的月城核電站2號機組29噸未經樣本分析的液體放射性廢棄物泄漏到了東海海域。月城核電站是韓國重要的核能發電設施之一,此次事故迅速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本次發生泄漏的月城核電站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原有4個核反應堆,分別於1982年、1997年、1998年、1999年開始工作,2019年1號機組退役,目前剩餘3個機組服役。當地時間1月12日10時23分,韓國水力原子能公司向相關部門緊急報告了這一嚴重事故。工作人員在發現泄漏後迅速關閉閥門,切斷了泄漏源,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隨後對罐內殘留樣本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放射性物質含量“爲平時排放水平”。然而,這一結果並未能完全緩解公衆擔憂,因爲此次泄漏事件暴露了核廢液管理的嚴重漏洞。
月城核電站此次放射性核廢液總排放量約爲29噸,其中包含的放射性物質估計爲1.116×1010貝克勒爾氚和3.589×105貝克勒爾伽馬核素,由此產生的居民輻射量被評價爲每年6.97×10-8毫西弗。而普通人正常情況下接受的放射劑量限值常被定爲每年1毫西弗。據推測,該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質量爲11.6億貝克勒爾氚、35.8萬貝克勒爾伽馬核素。而每升37.9076萬貝克勒爾超過氚的液體廢棄物排放許可標準——4萬貝克勒爾的9倍。
韓國水力核電在確認泄漏後向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地區事務所進行了報告,截至目前,確認的此次泄漏事故原因是液體廢棄物處理罐的閥門打開導致泄漏。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正就此次事故調查更準確的事故原委,並計劃持續分析月城原子能本部提供的海洋環境樣本,監測放射性泄漏對環境的影響。但也有韓媒體報道稱其原因是核電站老舊,所以安全隱患也在加大。
事件發生原因分析
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已派遣核安全專家對泄漏事件的具體原因展開調查,並承諾將在日後公佈調查結果。儘管如此,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發布的聲明主要旨在緩解公衆對這一事件的擔憂,並指出此次放射性物質的排放量與“常規排放水平”相當。然而,單純將“常規排放水平”作爲解釋,並未有效消除公衆疑慮,反而引發了關於核能行業信息披露透明度和責任機制的更廣泛討論。
事實上,這已不是月城核電站第一次出現安全隱患。在今年1月月城2號機組泄漏事故發生之前,2024年6月22日,4號機組乏燃料儲存池出現泄漏,約2.3噸儲存水通過排水口泄漏入海。乏燃料池通常是指核電站或後處理廠等核設施貯存乏燃料的水池。當時負責運營的水力原子能公司的評估結果顯示,泄漏液體的有效放射劑量約爲5.55×10-7毫西弗。2022年5月月城核電站用地內的乏燃料儲藏槽(SFB)結構體的內部龜裂等得到確認,但尚未確認核電站用地外部的氚泄漏。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從2021年3月開始,就月城核電站用地內檢測出高濃度氚一事,與調查團組成溝通協議會進行調查。調查團表示,2021年9月的第一次調查結果中,在月城核電站用地內的SFB周邊土壤和水樣本中檢測出了放射線核素。2019年5月,在月城2號機組附近的觀測井中檢測出了氚,含量爲每升2.82萬貝克勒爾。月城4號機組2013年2月24日也在維修過程中發生事故,143公斤重水在覈反應堆建築內部泄漏。
青瓦臺政策秘書室長成泰潤於2024年11月5日表示,爲了使核電產業生態系統完全正常化,今後將建造價值11萬億韓元以上的核電站工程。特別是,將推動包括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在內的新核電站建設,並延長核電站繼續運行的許可期限,最大爲20年。
非正常排放核廢液的生態危害
與國際反應
儘管韓國政府採取了初步應對措施並公佈了初步調查結果,但這些迴應未能完全消除公衆疑慮。實際上,未經過充分檢測便排放核廢液的行爲本身即引發了嚴重安全隱患。韓國原子能安全委員會表示,將盡快公佈更爲詳盡的調查結果,以迴應公衆關切及國際社會質疑,並展示韓國政府在覈安全管理方面的決心與能力。
核廢液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質且具有相當長的半衰期,這意味着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持續釋放放射性物質,對周圍環境和生物造成潛在威脅。例如,鈈-239的半衰期長達2.4萬年,這就要求全球核能使用國必須謹慎對待覈廢料的處理,否則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
然而,月城核電站二號機組卻未進行關鍵樣本檢測就貿然排放,這種魯莽的行爲無疑給周邊海域乃至整個生態環境埋下巨大隱患。這些放射性物質會迅速在海洋環境中擴散,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導致海洋生物基因突變、死亡,破壞海洋食物鏈平衡,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穩定。同時,隨着時間推移,通過食物鏈的層層傳遞,這些放射性物質極有可能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增加患癌症、遺傳疾病等的風險。
同時美方科學家也在擔心,如果韓國執意進行非正常的核廢液排放,容易引起其他國家效仿。如果此事成爲先例,就沒有理由阻止其他國家排放放射性污染水。
反思與教訓
有韓國學者分析認爲,核廢料處理和事故預防依舊是韓國核能發展的兩大痛點。特別是韓國國土面積有限,核廢料的長期堆存與安全處置都存在極大爭議。長此以往,會對韓國發展核電並實現能源脫碳計劃產生影響。
此次事件可能對韓國整體經濟形象造成打擊,特別是在試圖打造清潔、可持續發展國家品牌過程中,這類事故無疑是一個重大挫折。韓國能源匱乏,因此該國高度重視核電產業發展。但也因民衆對核事故的擔憂等因素,核電一度被限制。尹錫悅任總統期間,全面廢除了文在寅任總統期間的“去核電”政策,大力發展核電,其目標是2036年實現核電發電量在韓國總髮電量中所佔比重達到34.6%,使核電成爲韓國最大的電力供給源。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韓國政府持續穩步提升核電佔比。
在事件的後續處理中,韓國相關部門必須加大調查力度,徹底查明核廢液泄漏原因,並對核電站管理體系進行深刻反思。同時,韓國政府應當向公衆提供更加透明且清晰的信息,特別是有關環境影響及核廢液處理的詳細數據,避免繼續引發公衆的不信任和恐慌。這一事件爲全球核能行業敲響警鐘:核能安全管理不容忽視,核廢液的處理必須嚴格,而任何形式的安全鬆懈,最終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
(李敦球系曲阜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韋伊系曲阜師範大學翻譯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