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版吸粉秘訣!不打折扣戰「專注1件事」 重視讀者大於作者

▲韓國出版業擅長「圈粉」,加上名人分享,帶動閱讀潮再起。(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首爾報導

韓國出版業近10年起死回生,「追星」、「圈粉」文化延伸發揮到書本,不少獨立出版和書店成爲年輕人追蹤的對象,作家也像明星般被喜愛,只要新書及周邊推出,粉絲也熱情掏腰包支持。臺灣出版業者觀察,其實韓國不只是靠社羣操作吸粉,而是很清楚「讀者想要什麼」,全方位關心和照顧讀者需求,創造參與感。

▲2025首爾國際書展,每日都有大批人龍等待排隊入場。(圖/記者林育綾攝)

●韓國書店增加,年輕人開始閱讀

「2025首爾國際書展」自6月18日至22日連續5天,在首爾江南區舉行,預售票15萬張銷售一空,每天一早都有大批人潮入場,特別的是,多達9成觀衆都是女性,尤其20至40歲佔據8成。很多年輕女性會站在主視覺打卡牆拍照,自信秀出熱騰騰剛入手的書。

▼2025首爾書展,知名出版社「創批」吸引大量年輕女性讀者。(圖/記者林育綾攝)

首爾書展的熱絡,也象徵韓國書市的復甦與蓬勃,尤其近年大型書店熄燈潮停止,而小型的獨立出版社、獨立書店也持續增加。就連前韓國總統文在寅退休之後,也開了一間充滿人文氣息的「平山書房」。

相較臺灣出版業總是被視爲「夕陽產業」,讓業者們好奇,韓國的圖書出版業如何成功轉型?又是如何吸引年輕人拿起書本閱讀。

▲前韓國總統文在寅退休後開設「平山書房」,也在首爾書展參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不打折扣戰,更有力氣做「重要的事」

臺灣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提到,韓國8年來實施「圖書定價制」,業者不用花腦力在「折扣戰」無止境的計算,更能將心力放在內容製作與行銷,例如開發有體驗感、收藏價值的周邊,讓出版不只是閱讀,也成爲生活風格的延伸。這對讀者來說也相對輕鬆,不用湊折扣,只要支持自己真心喜愛的作品。

▲韓國出版業實施圖書定價制,書展不靠「折扣戰」吸客。(圖/記者林育綾攝)

韓國也會透過網路社羣來互動、創造參與感、養粉,還有韓星或名人在IG分享推薦,帶動閱讀熱潮。這也與韓國深厚的「追星文化」密切相關,讀者一旦被圈粉,看到喜愛的作家或出版社推出的新書、周邊,都樂於買單支持。

▲獨立出版起家的「UUPRESS」養粉有道。(圖/記者林育綾攝)

例如獨立出版起家的「UUPRESS」,本來是一人出版社,專攻經典哲學、學習各種事物的方法,像是《如何寫好一封信》、《好好休息的方法》、《好好說話的方法》、《筆記的微妙樂趣》等,還生產過自己的書架,吸引粉絲買來放他們的書,如今UUPRESS已成長爲有5至6名員工的小型出版社。

●韓國出版社「清楚讀者要什麼」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觀察,韓國出版社不只是擅長社羣吸粉,也很清楚「自己的讀者需要什麼」,並知道怎麼照顧讀者。包括製作周邊也是同樣概念,都在全方位照料、滿足讀者的需求。

今年她到首爾書展交流,發現韓國出版業特別喜歡「讀起來心裡會感到舒服、療愈、產生勇氣的書」,因爲首爾人口最密集又競爭激烈,普遍有早上起牀沒動力、不想出門、各種人際關係的煩惱。

▲韓國近年有大量療愈系小說。(圖/記者林育綾攝)

韓國年輕人面對家族議題,來自上一代的牽絆與壓力,也比臺灣更沉重,多部韓劇如《我的出走日記》、《未知的首爾》都能看到這些現象。長輩至今仍寄望年輕人「到首爾發展,飛黃騰達」,相較起來臺灣青年開始返鄉、尋根。

因此臺灣年輕讀者的需求,跟韓國不太一樣,特別是在「太陽花學運」過後,越來越多年輕人想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也逐漸轉變身份認同,有關本土風貌、情懷、臺灣味,如洪愛珠、楊雙子的書,都受到臺灣讀者喜愛。

▲▼2025首爾國際書展,許多攤位設計重視體驗,打開箱子即可看見「名人推薦私房書」。(圖/記者林育綾攝)

葉美瑤說,臺灣的出版業過去多半比較重視作者,韓國則是「更重視讀者」,這一點她認爲能多多借鏡學習,雖然創作不應該只顧着討好讀者,但臺灣的出版編輯可以多去觀察、思考,與作者一起探索「我們讀者的需求」。

●把書賣到韓國,沒有想像容易⋯

這幾年韓國社羣興起「臺灣感性」潮流,文壇也吹起「臺灣文學」風潮,像是陳思宏的《鬼地方》受到大批韓國年輕人喜愛,在社羣分享「像是在讀自己的故事,原來不只有我待在鬼地方!」還有人說,讀起來雖沉重,又很有共鳴,產生了勇氣繼續往前走。

▲陳思宏的《鬼地方》受到韓國年輕人喜愛。(圖/記者林育綾攝)

儘管如此,要把書賣到韓國,依然沒有想像中容易。知名國際圖書版權經紀人譚光磊說,韓國現在對於「外來出版」需求變低,是因爲已經養起很多作者,滿足國內讀者的需求。比起引進翻譯書,韓國業者仍然更傾向「把書賣到海外」,積極將文化輸出。

尤其韓劇、K-POP成功流行到各國,據說「俄國」就瘋狂引進各式各樣的韓國療愈系小說。但他觀察,療愈系小說逐漸飽和,陸續有更多元的作品在韓國市場發酵。

例如韓江《素食者》獲得諾貝爾獎後,帶動「女性書寫主題」受到更多關注,還有科幻、恐怖、散文書增加,因此臺灣這類型的作品,也有機會進入韓國市場。

▲韓江《素食者》獲得諾貝爾獎後,帶動「女性書寫」相關創作興起。(圖/記者林育綾攝)

葉美瑤則認爲,臺灣業者到韓國,目標不用只放在推銷、賣書,更值得的是與韓國出版業者交流、學習,互相瞭解,這些收穫十分珍貴,「與其說訪韓目的是賣書,不如說我們也在觀察,臺灣出版之於韓國,還能扮演什麼角色。」

慢工文化出版發行人黃珮珊也說,能否順利賣書,有時很看運氣,「有韓國業者跟我們簽了2套書,是因爲出版社老闆對臺灣特別感興趣」。到韓國跟出版業交流,她認爲,不能只帶着「我要賣書」的心態,「當我們希望別人認識我們,我們應該先好好認識對方」。

▼慢工文化出版發行人黃珮珊(左1)認爲,現階段到韓國跟出版業交流,經驗更珍貴。(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韓關係轉變⋯從互相仇視到互相欣賞

因爲太渴望瞭解韓國出版業的做法,陳夏民開啓了《做書的人》企劃,找了精通韓文的陳雨汝、攝影廖建華,疫情結束後立刻組隊前往首爾,採訪多家獨立出版社,也走進他們的辦公室,探索經營心法,瞭解規模相似的獨立出版人,是如何面對困境,甚至怎麼面對人生低潮、平衡工作與生活。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陳夏民,在韓國舉辦臺韓出版人交流會。(圖/廖建華攝/逗點文創結社提供)

他連續多年造訪韓國,更在2025首爾書展期間,首度舉辦臺韓出版業雙方的交流會,意外成功。他發現因爲製作《做書的人》,跟韓國出版人的關係變得更像朋友,也會因爲跟他們交流意見,本來他在臺灣卡關的問題,忽然有了新的啓發和想像。

甚至有韓國的獨立出版人,現在也會跟他討論請益,還希望到臺灣辦類似的活動。這些轉變讓陳夏民十分期待,臺灣與韓國出版圈的未來,還能有更多交集與火花。

▼臺韓出版人交流會。(圖/廖建華攝/逗點文創結社提供)

譚光磊也分享,很久以前臺韓曾經互看不順眼,現在漸漸變成「互相欣賞」,而兩國也發現,「我們很像,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彼此都想更互相瞭解。有些書以爲只有臺灣讀者才懂,沒想到在韓國的接受度也很高。

●臺灣沒有圖書定價制,還能做什麼?

回看臺灣市場,陳夏民看好,「其實在臺灣做小衆市場,也有機會比韓國還成功。」因爲韓國主流勢力太龐大,小衆相對不容易突破,但臺灣人本身對不同事物的接受度高,興趣多元,「我們不應該小看自己的消費市場。」

▲臺灣小衆出版市場仍有很大發揮潛能。(圖/記者林育綾攝)

至於臺灣目前沒有法規實施「圖書定價制」,陳夏民說,「賣書有很多自主選擇,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打折。」他認爲,如果只是一心盼望外力來推動,也會喪失自主能動性,產生無力感,錯失很多現在能做的事。

今年初在臺北國際書展,獨立出版聯盟參展的「讀字公民書區」就首度嘗試不打折,實驗結果發現,許多讀者看到喜歡的書就會買,整體業績更勝往年。

▲許多讀者喜歡臺劇裡「懷舊巷弄」氛圍感,也紛紛在書展留言給臺灣。(圖/記者林育綾攝)

另外他們觀察,「大衆娛樂文化」依然非常重要,是推動臺流文化的重要力道。畢竟「安靜的書本」很難成爲衝鋒陷陣的主角,卻是最好的百搭配件。就像我們對韓國有興趣,經常是因爲韓劇和韓團;現在韓國人對臺灣文化感興趣,很多也是因爲臺劇、臺灣電影,例如《想見你》當初在韓國社羣掀起高度討論熱潮,可以說是「臺灣感性」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