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後,家長有了新課題:小嘴巴,閉起來!

每年夏天,都有一批孩子告別小學的稚嫩,踏入初中的大門。

面對初中階段更繁重的學業,更具體的分數,家長往往使不上什麼勁。

情緒,就成爲了家長和孩子博弈、拉扯的主要“陣地”——逼得太緊怕孩子叛逆,關心太多怕孩子覺得煩,放手得太快又怕孩子徹底放飛。

在我們的家長讀者中,有這樣一位媽媽,儘管她從事教育工作20餘年,但面對上初中的女兒時,依然有許多束手無策、情緒幾乎失控、窘迫的時刻。

面對從小學到初中,身體與心理都在經歷明顯變化的孩子,家長要怎麼“擺正位置”,拿捏好相處的“度”?

作爲家長,或許經常會困惑,青春期孩子們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他們的情緒就像被吹得鼓鼓的氣球,大人眼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輕易將其扎破。

另一方面,他們不像小時候那樣“聽話”,常做一些家長看來“欠考慮”的叛逆事兒。

女兒進入初中之後,Martina發現她容易有明顯的情緒波動,說話快、語氣重,以前不敢說的詞會冒出來,也會嘗試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

有情緒的時候,會突然關上門,讓父母不要管自己。

“她小學肯定是不敢這樣的,起碼不會說出來。”Martina說道:“最多翻個白眼,但她清楚自己不能說沒有禮貌的話。”

隨着認知不斷髮展,孩子的自主意識也在不斷覺醒,會嘗試挑戰習以爲常的“規則”和心中的“權威”——家長就是離自己最近的那一個。

挑戰“權威”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以下行爲:和父母對着幹,你說東他偏往西;情緒波動大,一點小事就可能引發大脾氣;不願與家長溝通,把自己封閉起來......

這些行爲並不意味着孩子要與家長決裂和宣戰,而是通過不斷試探,構建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價值觀,定義屬於自己的邊界。

除了家長,老師也是孩子最容易接觸到的“權威”。

進入初中後,孩子也會逐漸發現,老師是可以聊天的,是可以對話的。

Martina分享,女兒曾在別的老師的課堂上寫物理作業,老師把她的物理練習冊收走了。

下課後,她放棄下一節英語課,主動去辦公室和老師解釋、交流,想一切辦法把練習冊要回來。

作爲媽媽,Martina一方面覺得女兒放棄英語課、對老師“死纏爛打”的行爲不妥當。但也認爲女兒主動、積極溝通是好的,這些“彎路”都是她成長路上需要經歷的。

剛剛從小學生變爲初中生的孩子,他們在摸索規則、重構規則的過程中展露出的情緒,考驗的是父母的“讀心”能力。

如果父母讀不懂,認定了孩子就是“叛逆”,會把孩子推往真正“叛逆”的道路上。

初中階段的親子關係面臨着“角色重構”的挑戰,家長一味強調 “權威”,會讓孩子感到壓抑。但完全放棄引導,又會陷入 “放任自流” 的誤區。

Martina分享了一個“神秘包裹”的故事。

女兒有一個未拆封的很軟的小包裹,上面寫着商品關鍵字:三角、厚底、黑網。

看見這一行關鍵字,Martina告訴自己要冷靜、淡定、放鬆。

接着,她壓住情緒在淘寶上輸入關鍵字,手機頁面出現最多的商品是:男士內褲、漁網襪、蕾絲。

“我整個人都不好了,”Martina想拆包裹,但也知道自己拆了女兒會生氣。她趕緊把快遞拍給爸爸,爸爸表現得倒是淡定,只留下一句話:“娃娃大了”。

Martina惶恐的心情一直持續着,女兒一回家,她便開口提醒:“你有一個包裹喔。”

女兒拆包裹時,她在一旁遠遠地看。直到女兒從包裹裡拆出一個文具袋,她才平靜下來。

她一方面慶幸自己沒有拆開,一方面會思考:家長跟孩子做朋友,要做什麼樣的朋友? 在做朋友的過程當中,又怎麼盡到教育的責任?

仍在這個新課題中摸索的Martina,目前採取的方式是在保持基本 “尊敬” 的前提下,以 “朋友” 的姿態與孩子溝通。

但在孩子整體的規劃和制定目標等方面,要站在家長教育、養育的角度,在 “放手” 與 “把控” 之間努力尋找平衡點。

小學階段,孩子的情緒往往較爲直接且容易安撫,心理狀態也相對平穩。

進入初中後,“情緒的風暴” 悄然而至。

當孩子陷入情緒波動時,家長的應對方式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的走向。

Martina分享了一個關鍵策略:“讓情緒飛一會兒”。

當孩子憤怒、哭泣或抱怨時,他們往往只是需要情緒的宣泄,而非家長的 “道理灌輸”。

女兒曾“噼裡啪啦”地向Martina抱怨了一堆關於學校和老師的事情。

Martina有條理地順着女兒抱怨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整理,說老師對你們要求多、作業多是應該的,並挨個進行例證。

沒想到,女兒情緒突然暴發。

“這個孩子怎麼能這麼講話呢?又沒有禮貌,情緒又不可控,整個非常完蛋的狀態。”Martina不理解。

母女倆沉默了一陣,女兒主動開口:“你在這個時候可不可以附和我一下,我只是想說說而已。”

另一件事,發生在爸爸和女兒身上。

坦白講,初中生的學習壓力並不算小。

進入初中後,女兒早上六七點就要起牀,每晚下了晚自習之後,還會到圖書館自習到十點,把當天作業全部寫完。週五會學習到十一點,把週末的作業大致完成。

某個週五晚上,爸爸去接她下晚自習。

學習了一整天,女兒想買點東西吃,但手機每天的使用時間已經用完,也沒有帶現金。

“爸爸沒有帶吃的就算了,還問‘你爲什麼不帶現金’?”Martina說道:“在孩子很勞累的時候,我們做大人的一定要去理解她。這個時候儘量避免用‘爲什麼’‘你應該’這些詞,一定要先表示你的關心。”

青春期的孩子向家長暴露情緒時,他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家長自以爲理智又正確的管教。

孩子不願意跟你聊,你就遞給她吃的;她不想吃你的東西,你就默默地把手伸走。

等她想跟你說話的時候,順着她的話說,慢慢地說,通過聊天把負面想法和情緒帶走。

在具體溝通中,最好避免使用 “應該”“必須” 等指令性語言,而是採用 “觀察 + 反饋” 的方式。

例如,當孩子疲憊時,你可以說 “我看到你今天好像很累”,而非 “你怎麼又沒精神”。

這種溝通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有支撐和被理解。

面對嬰兒,父母本能地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面對幼兒,父母知道要教他生活常識與規矩禮儀。

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得體地退出與放手。

Martina徹底意識到青春期的女兒變得不一樣,得從一段上學“囧”事說起。

從初中報到的那天起,女兒就沒有提過接送上下學的要求。起初,Martina倒也覺得輕鬆,和自己早上想多休息一會的想法不謀而合。

隨着女兒獨立性越來越強,在生活上越來越不依賴父母,Martina想要送女兒上學的心情反而越來越強烈。

在反覆的溝通後,Martina以“絕對不多說話”爲條件,“爭取”到了一次送女兒上學的機會。

畢竟,“家長得體地退出,說白了就是‘閉嘴’。”

沒想到,走錯了校區。

女兒開玩笑問:“你是魔鬼嗎?”Martina她形容那一刻自己很“囧”:“人生這麼久,我自己的事業、學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沒有那麼囧過。”

被送錯學校的女兒,向媽媽抱怨了兩句:“你下次送我的機會,就是把我送上去大學的飛機。”

儘管知道女兒在說氣話,但她很清楚地意識到,女兒比預期更早的獨立了。

這句話就像女兒的獨立宣言——自己大學時將要離開這座城市,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同時,也是在向媽媽傳遞一個“酷酷”的信號:你沒有太多的機會涉足我的生活了。

她就像一隻羽翼逐漸豐滿的鳥兒,正在構建自己的鳥巢,即將飛往自己的山。

孩子越飛越高時,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分離,而是幫助他們在責任和自由、別人的要求和自我的理想之間尋找平衡,陪伴他們“長成大人”這一過程。

文丨嘻排版丨阿喬

圖 | 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