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AI當作“心理樹洞”可行嗎?精神科專家分析
明天是清明節氣。今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圍繞春季傳染病、心理健康等問題進行釋疑。
醫生介紹,春季情緒易波動,精神科就診患者也有所增加,人們需要學會調整自我情緒,必要時就醫求助。
對於一些青少年開始將AI視作自己的“心理樹洞”,專家認爲AI不會出現評價、不接納等容易引發壓力的表達,但也無法提供真實社交中很多社會化的學習機會,因此不宜沉迷。
手足口病4月開始呈現上升趨勢
隨着春季到來,家長們開始關注手足口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介紹,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有20多種腸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手、足、口腔的皮膚、黏膜出現了病變,主要的表現是早期發燒,後期有皮膚黏膜的改變,包括皮膚出現紅點,有的伴有皰疹的出現。通常來說,手足口病很少出現合併症的情況。假如孩子在出現手足口病的時候伴有腹瀉的症狀,有個別兒童會出現脫水,極個別、極罕見的會合並病毒性腦炎。
近些年,我國的手足口病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雖然流行強度比較高,但是重症的比例已經明顯下降,2024年中國疾控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手足口病中重症的比例和2009年-2019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97%。
手足口病從4月份開始就呈上升趨勢,第一個高峰是在5-7月份,第二個小高峰是在10-11月份,各個年齡段都有發病,但最主要的人羣還是集中在6個月-5週歲這個年齡段。監測分析發現,1週歲發病率最高,其次是2週歲。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出現了多種腸道病毒共同流行的情況。不過,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一是要保持手衛生。因爲這個病毒主要是通過眼、口、鼻侵入機體,所以保持手衛生非常重要。二是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潔。飛沫可以傳播疾病,如果保持空氣新鮮,就可以減少這個疾病感染的風險。三是在流行季節,孩子儘量減少聚集。四是儘量避免接觸手足口病的患兒。患上手足口病在發病第一週時傳染性最強,如果一個孩子患上這種疾病,其他孩子要儘量避免接觸患兒。五是接種疫苗。目前有腸道病毒71型疫苗,接種了這個疫苗,可有效預防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春季情緒易波動,精神專科患者增加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黃薛冰介紹,春天情緒波動是比較常見的情況,這個時候往往去精神專科就診的患者會增加。現代精神醫學認爲,人類的視網膜中有一種感光細胞,它會感知光照的變化,進而把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中,有一個部位叫作視交叉上核,傳遞到這個部位就會調節生物節律,進而去調節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分泌,這些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或者褪黑素,是來調節睡眠以及情緒的。春天光照時間增強了,人類的生物鐘面臨一個再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適應過程中有可能就會出現神經遞質分泌紊亂,進而出現情緒上的變化。相比抑鬱,春天情緒亢奮、急躁更爲多見。
調整情緒有很多辦法。首先是調整睡眠,讓人體的生物節律和大自然的節律相一致。冬天通常是早睡晚起,春天相對可以晚睡早起,增加活動的時間。其次是增加與大自然和他人的互動,多參加戶外活動,多進行人際交往。如果情緒波動過於嚴重,情緒低落持續時間超過兩週,或者情緒亢奮持續時間超過一週,正常生活受到影響,要及時就醫。
AI對談不能取代真人互動
隨着AI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變高,一些青少年開始將AI作爲自己的“心理樹洞”。
黃薛冰介紹,青少年是數字世界的原住民,對AI接受很快。青少年交友需求強烈,但自我意識以及自信心還在建立當中,與他人社交時容易缺乏自信、感到羞怯,擔心別人評價自己、不接納自己。孩子和AI交流的時候沒有這樣外在的評價,會更加放鬆,也更加能夠吐露心裡話。
但是,如果只是和AI軟件交流或過度沉迷,也會帶來壞處。青少年與他人的交流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化過程,需要通過接受別人的評價、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認知、行爲,符合社會規範,雖然一些評價會帶來壓力,但也有助於孩子跳出自我的視角,從外在的視角審視和調整自己。
此外,與真人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會去學習通過他人的表情、動作等識別其情感,也學習以及模仿別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在與AI的交流中,無法得到這樣的學習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們會不容易把握社交的界限,變得情感平淡、疏離。因此,與AI的互動可以作爲補充,不能取代真人的互動。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