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業估年前迎出貨高峰
陽明指出,美國航線目前面臨的變數比較多,中美互徵港口費對海運的影響蠻大,很多船爲避過美、中港口,被迫調整航線,造成船期有些混亂,導致運輸成本與時間增加,中國部分港口開始擁堵,都可能影響運價。
陽明沒有在中國造船,租用陸制船舶都轉派到非美航線,不會被中國徵收額外港口費,所屬PA聯盟影響也很小,反而在這場中美互徵港口費大戰享有成本優勢,且船期穩定也是貨主關心的部分,不像有些船公司或聯盟需要大幅調動船隻,增加不少成本。
航商15日歐美線運價連袂喊漲,搭配增加空班控艙,根據貨代業者最新報價,美西線每40呎櫃運價約1,900~2,150美元,美東線每40呎櫃運價約2,900~3,150美元,目前聯盟船運價堅守漲價走勢平穩,但非海運聯盟成員(如萬海等)運價略有下修。
再來看歐洲線10月底運價走弱,主因運力過剩、旺季提前透支及需求疲軟,目前每40呎櫃運價約1,600美元。
船公司已計劃11月1日歐美線再喊漲,地中海航運(MSC)、中遠海運、達飛、陽明等主要船公司,預計美國線再喊漲約1,000美元;赫伯羅特等航商歐洲線喊漲約600~800美元,希望支撐現貨市場運價,也要配合歐洲年底合約談判。
蔡豐明身兼中華民國輪船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23日主持會員代表大會,他表示,受地緣政治、紅海危機、美國對等關稅協議談判等因素影響,航商被迫調整航線,導致運輸成本與時間增加,整體市場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及中東情勢及高利率環境,爲海運經營潛在風險,需持續關注全球經濟與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