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銀資本合夥人李東平:AI落地不是解決單一問題 需要系統性能力
中經記者 李立 上海報道
全球數字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迭代升級,成爲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中國企業正在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浪潮中,在全球市場尋求新機遇。
7月29日,由《中國經營報》舉辦的“2025中國數字產業生態大會”在上海舉辦。大會以“破浪·共生”爲主題,多行業領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爲數字生態產業化發展建言獻策。
在目前炙手可熱的AI賽道上,中國企業的實際應用情況怎樣以及如何進行產業賦能?在主題爲“‘從技術出海到生態出海’—AI賦能產業新範式”的圓桌論壇上,海銀資本合夥人李東平指出:“AI落地應用場景,需要系統性整合能力,而不只是解決單一問題,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在李東平看來,目前人工智能在國內已經落地了多個應用場景,仍有一些需要深入挖掘的點。首先是整個系統性的整合應用。現在可以看到很多應用仍是比較散的應用。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能如何進一步把整個系統化的能力整合起來,比如把企業的核心流程、供應鏈、端到端的智能化等完全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深挖出來。
以海銀資本投資的雲跡科技爲例,創立於2014年的雲跡科技,專注於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研發與商業化落地,在酒店智能化場景中的收入及市場佔有率已居行業第一位。雲跡科技最開始做酒店業務的時候更多是解決酒店某一個點的應用,比如酒店裡的物品配送。但現在雲跡是對酒店住宿過程中需求滿足、投訴等全流程的系統化深挖,通過人工智能進行系統化解決,形成一個完整的AI數字化體系。
其次是數據的安全與深化問題。“現在各個地方數據是孤島,國家數據局正在把各個數據孤島打通,包括強調數據質量”, 李東平指出,人工智能自己產生的數據、內容量龐大,如何進行數據處理,注重數據合規,都是需要深化的問題。
最後是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雖然部分高校新開了相關專業,但仍然不夠,尤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做創新型應用的人才仍然稀缺。
談到AI技術及生態出海,李東平認爲可以在產能、品牌以及服務等三方面進行海外賦能:第一是更多賦能產能,人工智能對落地工廠做產能賦能。比如產品柔性排單、供應鏈預測性決策等都有施展空間。
第二是賦能品牌,企業出海到當地去做產品創新,人工智能服務商可以幫助做當地人羣、當地社會、消費習慣等分析。以前是通過人工去分析,現在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去分析。
第三是賦能服務。目前已經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開始對境外的產能企業進行服務,比如對跨境電商,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高效解決報關這些問題,賦能已經開始。
不過,李東平也特別提醒,AI出海到海外市場發展,一定不是簡單的搬移複製,必須本地化。人工智能在當地賦能一定要落在本地化角色,可以從抱團取暖開始,做成一個小生態,再與當地的合作伙伴共同發展,形成大生態。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