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債券基金 成避風港
7月境外基金在臺規模統計 圖/經濟日報提供
隨着聯準會9月降息預期升溫,投資人積極鎖定當前相對較高的殖利率,債券市場再度成爲資金青睞的焦點。根據基金觀測站統計,7月境外基金整體淨流入金額達新臺幣221.6億元,在臺規模攀升至4.3兆元,月增3.2%、年增2.7%。
觀察基金類型流向,固定收益基金表現最爲亮眼,單月淨流入達305.7億元,在臺規模達1.79兆元;平衡型(混合型)基金亦吸引141億元資金流入,規模達1.12兆元。相較之下,股票型基金則持續面臨資金撤出壓力,單月淨流出達267.1億元,顯示市場資金明顯轉向避險資產。
美國經濟數據表現分歧,根據芝加哥交易所FedWatch工具統計,市場預估聯準會至2025年底有望降息至少2碼,9月再次啓動降息的機率更高達八成以上。專家指出,一旦聯準會重啓降息循環,將有利於債市表現,近期市場資金也積極佈局高殖利率債券,以爭取資本利得機會。
投資專家表示,儘管聯準會可能再次降息,但幅度有限,整體利率與債息仍維持高檔,短期內不利長期債券價格上漲。建議投資人採取「槓鈴式配置」策略,結合中短期投等債與非投等債,兼顧穩健與成長,並透過分批投入方式降低進場時機風險,穩定累積部位。
瀚亞投信指出,就殖利率而言,投資等級債目前處於歷史區間中相對高的投資價值水位。從利差角度來看,美國投資等級債雖略低於歐洲同類債券,但仍高於其他信用資產,具備相對投資吸引力。換言之,以歷史區間比較,美國投資等級債是目前信用債中最具價值的投資選擇。
安聯四季雙收入息組合基金經理人陳信逢表示,貿易戰緩解、降息預期升溫以及財報表現良好,景氣衰退疑慮減緩,市場追逐風險資產,信用利差已反轉緊縮,收益率仍具吸引力,建議可配置部分相對具穩定息收的信用債,並且留意在風險資產中的債券配置原則上,建議以殖利率表現爲參考值,但須同時衡量其潛在收益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