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由一超多強到兩極多強(李羣英)

未來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什麼樣子,主要有「一超多強」、多極格局和「兩極多強」格局三種觀點。(圖/美聯社)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對於未來世界格局的判斷,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對於崛起中的中國而言,準確釐清和判斷世界格局的現狀顯得尤爲重要。

未來的世界格局到底是什麼樣子,主要有「一超多強」、多極格局和「兩極多強」格局三種觀點。有分析人士預計,雖然中國經濟實力大漲,但美國仍將保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從目前來看,關於多極格局的說法是不恰當的,但今後出現「兩極多強」格局的可能性很大。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出現3個以上的超級大國,而中國是唯一一個從綜合實力來說連續與美國縮小差距的國家。隨着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未來世界格局面臨着被重新塑造,從目前全球各國的發展態勢來看,未來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兩極多強」的世界格局。所謂「兩極」主要指美國和中國,多強包括歐盟、日本、俄羅斯、英國和印度等。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中,美國與歐盟、日本、英國等國爲盟友關係,而中國與俄羅斯和印度聯繫較深入。雖然如此,此處的「兩極多強」格局與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模式不同,因爲雙方之間並非以意識形態作爲互相區分的標準,而中國也並未構建一個同盟體系來與美國對抗,各方之間的關係並非牢不可破,例如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是基於雙方與美國的關係基礎之上,而中國與歐盟、英國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中日關係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中印之間存在着邊境問題,但是經貿往來卻較爲頻繁。因此,筆者所認爲的未來「兩極多強」的國際格局具有非對抗性和非體系性等特點。

雖然美國相對實力有所下降,但是其依然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最先進的科技實力、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美國擁有較爲完備的金融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掌握着世界上各種重要合作機制的話語權,與此同時,美國構建的全球同盟體系也成爲掌控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國曆來的國家戰略目標就是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隨着中國逐步成爲全球體系中的「一極」,如何遏制中國成爲其未來國家戰略中的最關注的事宜。

2017年12月川普政府出臺的《美國國家戰略報告》首次把中國作爲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現有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2018年10月4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時就指出:「中國正在使用全政府的途徑,使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宣傳工具來提升自身影響力,獲取在美國的利益。」 美國學者艾利森認爲,如今美國態度的變化不僅僅是川普政府的觀點,實際上也是整個華盛頓政治階層的觀點。目前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對中國的政策態度是一致的——參衆兩院中沒有一方公開反對當前的中國政策方向,你可以從國會的投票中看到這一點。 爲此,在川普第一任期內,美國就開始形成「全政府對華戰略」(awhole-of-governmentstrategy on China)。所謂的「全政府對華戰略」,是指美國政府要統一步調,動員所有資源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全政府對華戰略」與以往美國的對華戰略不同之處在於:其一,美國對華戰略發生範式轉換,從接觸政策轉變爲戰略競爭。其二,川普政府強調使用國家力量中的所有工具,包括外交、經濟、情報、法律、宣傳、輿論和軍事等各種手段,甚至不擇手段與中國進行全面競爭。

2021年1月,拜登政府上臺後,仍將中國定位爲「戰略競爭對手」,而且是「唯一」和「長期」戰略對手。儘管兩屆政府在具體策略、手段側重和全球協作上存在差異,但核心目標始終圍繞「遏制中國崛起對美國霸權的挑戰」,通過經濟、科技、安全、規則等多領域佈局,重塑中美戰略競爭的格局。今年1月,川普再次執政,全面對華戰略雖然還沒有正式出臺,但繼續把中國作爲戰略競爭對手已表現很充分。雖然川普與拜登政府政治理念迥異,但在對華戰略定位上形成了超越黨派的共識。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處理對華問題的基調基本會沿用這一態度,我們考慮中美關係時,基本不用再關注黨派和總統更替,不能寄希望於某位總統的「仁慈」,而應該全面考量中美關係中可能引爆衝突的「點」。

鑑於以上分析,考慮到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龐大規模和日益增加的國際影響力,中美兩國令其他大國和新興大國難以望其項背,結合當今時代經濟實力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力日益上升,畢竟和平時期的國際關係主要就是經濟關係,再是綜合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考量,筆者認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世界格局也許叫「準兩極格局」才比較合適。

俄羅斯雖然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能置美國於死地的大國(核武器), 蘇聯解體後的十幾年又充分利用其石油天然氣資源大發橫財, 但蘇聯解體使其元氣大傷, 再加上俄烏危機久拖不決,俄羅斯要恢復昔日蘇聯的那種大國地位, 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叫板, 恐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俄羅斯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

歐盟是一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聯盟, 儘管它的國內生產總值高於美國, 但在政策協調上存在着諸多的雜音, 加上英國退出歐盟和德、法之間存在種種分歧和矛盾, 歐盟不可能像一個國家那樣一致對外, 要想成爲一極, 歐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 但它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國家, 不可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一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日本從來就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 總是依附於別的大國。更重要的是, 日本資源極度短缺, 同時又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這樣一個國家怎麼能夠成爲主導世界事務的一極呢?

至於中國, 中國憑藉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發展模式的獨特優勢以及全球治理的深度參與,已具備成爲未來世界格局重要一極的堅實基礎。但我們對自己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雖然中國在過去的四十餘年裡發展迅速,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時經濟規模超過美國成爲世界第一是多數人的共識,但是中國成爲世界格局一極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需要應對國內外的多重挑戰。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是結構性的, 解決起來有一定難度。經濟上, 一些資源短缺、發展不平衡、分配不公、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都將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無法迴避。軍事上, 由於近代以來欠債太多, 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實行戰略防禦政策,軍事技術一些領域明顯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在安全上, 其他大國面臨的挑戰和威脅, 中國一個也不少, 並且還面臨着許多其他大國所不面臨的安全挑戰和威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發展得越快, 其面臨的安全挑戰和威脅可能越嚴峻, 中國將不得不在安全上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打破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盟國在科技、貿易、關稅、地緣政治等領域對中國實施的圍堵。因此, 現在的中國距離真正的一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未來國際格局演變的過程中,由於中等強國的實力所限,其影響力依然無法影響國際格局的演變,但是以澳大利亞爲代表的中等強國的地位依然會逐步上升。

一方面,影響國際格局演變的主要因素是大國關係的演變及其博弈的過程,進而造成國際格局實力排序的根本性變化。以澳大利亞爲代表的這些中等強國,既沒有形成較爲完整的規模和相對整合的力量,同當前國際格局中的美、中、俄、歐等大國相比,也沒有建立起具有普遍意義、實際效果和長效機制的制度性組織,同時,中等強國自身也不具備成爲強健政治實體的現實條件,協調、斡旋大國之間利益衝突的整體性特徵和獨特性作用還未完全展現。

另一方面,由於中等強國確實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中等強國在影響世界秩序輪換和國際格局演變中發揮的作用漸爲世界所認知。中等強國都想利用其在國際和地區上的獨特地位,通過某些戰略手段和安排,發揮一箇中等強國的作用,從而提高其在地區和全球範圍的地位和影響。以澳大利亞爲例,隨着亞太世紀的到來,它將會越來越重視其地處亞太國家的地理優勢,並結合自身的資源和能源優勢,主動介入全地區,來保證自身和周邊的安全,在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因此,中等強國在未來國際格局演變的過程中依然會發揮其優勢和特點,體現出一定的作用和價值,促使其地位在國際格局中逐步提升。

未來國際大格局中,拉美、非洲還將會醞釀着更大的變化,在各項事務中發揮更爲重要的作用,承擔更爲重要的使命並佔據更重要的地位,其今後幾十年的發展前景和運行軌跡也必將更爲世界各力量中心所高度關注和重視。但由於經濟上對發達國家的過度「依附」,科學技術的明顯落伍,內部結構的嚴重失衡,傳統外交的負面影響,大國的強力壓制等導致非洲和拉美難以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主導性和關鍵性的角色,充其量有些國家可作爲拉美和非洲地區性大國,保持某些區域性影響,在全球事務中發揮特定的配合作用。

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幾乎都將經歷這樣一個相似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此期間「崛起困境」將比較充分表現出來,如何避免掉進修昔底德陷阱,積極調整和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構成新興大國戰略籌劃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作者爲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