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安倍晉三五板斧改變日本戰後體制(熊達雲)

日本推行了近70年的旨在確保「輕武裝重經濟」的戰後社會體制,就時因爲安倍晉三的粉墨登場不足10年時日而使其基本壽終正寢。圖爲日本防衛裝備廳發表的電磁砲開火瞬間。(圖/防衛裝備廳)

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或者說是人民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歷來是一個爭論不休且沒有定論的問題。現在的世界處於一個變亂交織,百年不遇的大變革大動盪之中,美國2.0版川普政府的登臺採取的一系列令世人膛目結舌的舉措,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世界將向何處去,給世界帶來了繁榮與發展的全球化浪潮是否會因川普而徹底改變方向,使世界再次回到叢林世界呢?筆者以爲,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乃是不可抗逆的鐵律,但是就特定時段而言,個別梟雄的出現使潮流大勢出現短暫的停滯甚至回潮,其事例在歷史上累見不鮮,現實中也時有出現。

就說日本吧。自1946年就開始形成並在日本推行了近70年的旨在確保「輕武裝重經濟」的戰後社會體制,就時因爲安倍晉三的粉墨登場不足10年時日而使其基本壽終正寢。日本正躑躅于軍靴蹬蹬作響、漸行漸近的道路之上。

現在,日本社會奉爲圭臬,大多數民衆引以自豪的和平憲法中的那隻和平鴿已被實際驅逐;軍費由幾十年來維持在佔GDP1%左右的不名律被徹底廢棄,佔GDP2%已然成爲國策,最近還不乏有人慾挾美國之威要求將其增加至3%甚至5%;幾十年行之有效的專守防衛國防政策已被「集體防衛」政策所取代,公然把曾宣誓不再戰的對象國中國設爲假想敵;在建設具有進攻敵國基地能力方面步步爲營,繼今年已在熊本縣、靜岡縣等三縣部署中程導彈以瞄準鄰國之外,2026年的國防預算中又計劃籌措1萬億日元,用以研製、採購並部署具有進攻敵國基地能力的更爲尖端的武器裝備。

以上這些,安倍是怎麼在短期內做到的呢?舉其犖犖大者,列出其以下五點謀略。

其一,有一個鮮明的政治綱領。安倍上臺的終極目標瞄定的就是改變日本的「輕武裝重經濟」的戰後體制。上臺之前他即對此戰後體制多有批判,認爲是戰後體制束縛住了日本不能大展拳腳。因此,安倍在競選日本自民黨總裁和日本國總理大臣職位時,公開打出的旗幟就是改變戰後體制,建設一個嶄新且「美麗的日本」。爲此他不惜篡改歷史,對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期間犯下的侵略罪行多方辯護和美化,決定不再對二戰時期日本的所作所爲「道歉」,污名化並多管齊下清算戰後形成的各種維護和平進步的機制。他的這些做法甚至連日本的盟國美國都看不下去,批判他爲「歷史修正主義者」。但是,安倍第一次組閣的2006年,正值中日兩國GDP在世界的位次面臨更替之際,日本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因此日本媒體及社會上瀰漫着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安倍提出的這一要求改變戰後體制的構想不僅沒有遭到日本民衆的強烈抵制,反而得到右翼媒體和精英的附和甚至吹捧。此後安倍相繼執政近10年,依仗自民黨內最大派系清和派的護持,成爲日本建立內閣制度以來擔任總理時間最長的首相,基本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和終極目標,志得意滿地揮揮手,離開了總理寶座。

其二,把控了人事大權。「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句話凡是有一定閱歷的中國人大概都耳熟能詳。安倍深諳這一治術的真諦。爲了順利推行他提出的改變戰後體制的政治綱領,組閣後不久,便新建內閣人事局,把原來分散在各個中央官廳的有關課長以上公務員的人事任免權限收歸內閣統一管理,並任命官房長官擔任內閣人事局局長,使得高級公務員的人事任免權限實際上全部由安倍掌控。而且,爲了推動制定國家安全保障法制,以推動專守防衛政策向集體防衛政策的轉向,安倍下決心搬掉對此加以抵制的內閣法制局局長這一絆腳石。爲此,安倍破除內閣法制局幾十年來維持不變的任免程序,把堅決抵制安倍違反憲法精神制定國家安全保障法制的局長撤換成並非法制局長擢升候補對象的親信擔任。正是由於安倍完全掌控了高級官員的黜陟大權,加上這一殺雞儆猴的舉措,導致日本官場出現了「忖度」(揣摩)之風,凡事以安倍馬首是瞻,從而使他提出的政策構想無一不能實現。甚至在安倍夫婦遭遇涉嫌枉法讓國有土地廉價出讓給其親友醜聞時,由於安倍在國會聲稱如果發現自己及妻子涉嫌干預,願意辭去議員職務,使得深陷其中的財務省不等不篡改文件記錄並謊稱不存在此類文件,以撇清安倍及其夫人的干係,從而使一位奉命篡改文件深感犯罪卻不能公開聲辯、具有道德感的公務員被逼自殺。

其三,積極收攬民心。在政客必須依靠選票才能上位,政黨只有獲得國會多數席位才能執政的制度下,如何利用選民心理,緊扣選民的利益訴求,是執政黨保持連續執政的關鍵。安倍晉三第二次衝頂內閣總理職位時,正是日本經濟發展失去了20年,GDP長期世界第二的位置被中國取而代之,民主黨執政泛善可陳,民衆失業率高達4%民怨沸騰的時期,要想獲得日本民衆對自民黨的再度支持,必須制定一套讓民衆能夠看到希望的經濟政策套餐。在此背景下,被稱爲安倍經濟學的組合拳出籠,爲振興日本長期低迷的經濟射出了「三支箭」。它們分別是第一,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第一支箭),由日本央行(日本銀行)主導,大規模推行量化寬鬆(QQE),目標是擺脫長期通貨緊縮,實現 2% 的通脹目標。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第二支箭),由政府增加公共投資,短期內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需求。第三,開展結構性改革(第三支箭),推動勞動力市場、農業、能源、醫療等領域的改革,以圖提升日本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對於這套經濟組合拳,日本國內外的評價是見仁見智。雖然通貨膨脹2%的目標沒有實現、第三支箭幾乎全部受挫,長期依賴貨幣寬鬆和政府支出,導致財政可持續性和金融體系風險加劇等方面多受詬病,但成功地使民衆擺脫了長期的通縮心理,企業和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出口增加、股市繁榮和就業改善提升了部分民衆的受益感,從而增加了民衆對自民黨的支持和希望,在安倍執政期內進行的7次選舉,安倍領導下的自民黨獲得了七戰七勝的奇蹟,從而保障了他改變戰後體制各項舉措的順利進行。

其四,製造敵人裹挾民衆。爲了使其念茲在茲、旨在改變專守防衛,使自衛隊可以出海作戰的「集體自衛」的國家安保戰略得以在國會獲得通過並得到日本民衆的理解和支持,他罔顧事實,拚命推銷臆想出來的中國威脅論,肆意污名化中國在東海、南海開展的正常的經濟、軍事活動,鼓譟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妄圖插手臺海兩岸的最終統一。在國際上推動美國建立印度太平洋戰略,頻繁開展所謂俯瞰地球儀外交和價值觀外交,積極參與並引導建設旨在圍堵中國的小院高牆。總之通過妖魔化中國,臆造中國對日本的威脅,使得他在推動建設新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的活動中,雖然也受到部分在野黨的批評和抵制,例如日本社民黨黨首福島就尖銳批判日本的國家安保法制是準備戰爭的法制,但總體上日本民衆也因受到裹挾而沒有表現出激烈反對。就這樣,一部與現行憲法的和平精神嚴重對立的國家安保法制在日本落地生根,日本自衛隊今後出海作戰有了法律加持。更有甚者,繼承了安倍衣鉢的岸田文雄通過修訂安保三文件,隱然把中國當作假想敵,把加強建設進攻敵人基地的能力作爲國策加以確定。這一以中國爲敵的安保戰略對於日本是福是禍,端賴歷史檢驗!

其五,利用輿論爲己造勢。安倍巧妙地利用保守主義學者及鷹派精英和輿論爲其張目,在對華政策方面更是依賴反華文人爲其鼓譟。《安倍晉三回憶錄》中對此毫不隱諱地承認,政策方面美國耶魯大學的名譽教授濱田宏一、靜岡縣立大學教授本田悅朗、嘉悅大學教授高橋洋一等對「安倍經濟學」的支持不可或缺。他認爲這些人不僅加強了自己的理論武裝,堅定地支持了他的主張,在他與財務省以及主張財政重建的議員之間的對峙中更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安倍還承認,保守主義論客對他的堅定支持是他的強項,尤其是重視與右翼記者櫻井良子、主張臺獨的評論家金美齡的思想交流,儘可能地抽出時間與他們見面,交換意見。而櫻井良子的背後站着的是日本極端民粹主義的報紙《產經新聞》等右翼媒體,安倍的許多主張和政策構想就是首先通過他們輿論造勢而成型的。

強勢的安倍雖然僅僅使用不到10年的時間就將花費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戰後體制變得面目全非,但它是否能夠長期維持併爲日本社會和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需要經過歷史檢驗。在日本政府爲安倍晉三舉行的國葬儀式上,曾經作爲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爲安倍晉三鞍前馬後服務過8年,後又被安倍扶上總理寶座的菅義偉在致辭中引用安倍生前重點標註的一段話來祭悼安倍的亡魂似乎給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間。這段話是山縣有朋悲嘆伊籐博文不幸早逝時所述,內容是這樣的:「每遇疑難共話時,言無不盡謀相隨。君先撒手駕鶴歸,爾後世事問計誰?」或許是一語成讖,安倍死去後才3年,日本自民黨就因安倍留下的諸多負面遺產相繼暴雷,自民黨賴以爲繼的派閥被迫解散,兩任後繼總理不得善終,現任總理石破茂任上3次選舉均告敗北,正遭同黨逼宮,前途叵測。自民黨何處何從,正應了前面的那句話,當今世事問計誰!(作者爲日本山梨學院大學特任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