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繁殖早夭率達50% 動保團怒轟野柳海洋世界阻鯨豚保育

野柳十年間繁殖6只海豚,3只早夭,更證明其環境不適合新生個體存活,目前業者飼養10只海豚,含去年出生的新幼豚。(圖/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多個動保團體於今(17)日前往新北野柳海洋世界,抗議該館再度在未獲覈准下私自違法繁殖小海豚,並隱匿幼豚出生事實,且根據統計,野柳海洋世界過去10年共繁殖6只小海豚,其中3只幼豚夭折,平均年齡不到1歲,早夭率高達50%,不僅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更嚴重阻礙國內鯨豚展演退場轉型、跟上國際保育的進程。對此海保署允諾,未來將不再核發該基金會瓶鼻海豚繁殖計劃許可。

野柳海洋世界圈養空間狹小,嚴重限制海豚社交、覓食與自然行爲的表現。(圖/亞洲善待動物組織)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2024年1月,海保署召集專家學者、動保團體與業者,首次研議禁止海洋保育類動物展演,惟考量國內僅剩的野柳與遠雄兩園區,海豚個體多已圈養多年,部分亦爲人工繁殖,野放條件需個別審慎評估,因此決議成立由專家學者、動保組織組成的輔導小組,以協助業者停止娛樂性質之展演、改善園區內的動物福利。

陳玉敏說明,會議以全臺僅存的14只海豚爲規畫基礎,希望在維護動物福利及業者權益下,逐年完成退場轉型,不料野柳海洋世界竟持續私下繁殖,過去1年小組共召開5次會議、2次現勘,但在2025年6月再次前往野柳現勘時,動團代表才發現現場竟有10只海豚,與官方公佈的9只數據不符,經追問海保署才坦承新生小海豚於2024年7月出生,新北市動保處亦證實當年度查覈時即已知情,但政府與業者竟完全隱匿沒有對外揭露。

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痛批,野柳海洋世界是違法累犯,業者在2015年就曾在未申請繁殖、未經許可下,非法繁殖出3只新生幼豚,卻只遭新北市政府開罰每隻5萬元罰金,其中1只新生幼豚不到一個月即早夭離世,2021至2022年野柳再次申請繁殖計劃,再度繁殖出兩隻幼豚,其中一隻出生沒多久即死亡,另一隻也在一年多後死亡。

而2024年7月被非法繁殖出的幼體,海保署依《野保法》第51條開出不符合比例原則、不痛不癢的最低罰鍰1萬元,且沒有針對海豚進行沒入的行政措施,不良業者卻仍不服裁罰還提出行政救濟訴願。目前野柳將3只海豚(含新幼體)養在展區後方一個約莫只容三臺巴士的極小水池裡,已約1年的時間,惡劣的飼養環境極度危害動物福利。

動團提到,全球僅約5%的鯨豚研究在圈養設施中進行,且大多聚焦於飼養管理與健康監測。而隨着科技進步,目前已有多種非侵入性方式可用於野外鯨豚研究,例如水下聲學、無人機與衛星標示等,讓圈養、繁殖鯨豚以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不再成立,因此以「研究」之名繁殖海豚,既無科學意義,更無保育正當性。

臺灣友善動物協會執行長潘定澤指出,「研究」不應成爲圈養繁殖的萬用藉口,世界動物保護組織曾揭露,中國大陸多間海洋館以研究爲名實施娛樂訓練,臺灣若不公開審查與監督程序,恐重蹈覆轍,讓研究成爲偷渡展演的幌子,且調查早已顯示,76%的家長認爲海洋動物表演偏重娛樂,僅5%會以此作爲教育工具。公衆早已認清,展演無助教育,只是披着教育外衣對動物的剝削。

針對動團倡議,海保署迴應,申請單位「私立海洋動物園教育基金會」於2024年7月27日自然繁殖一隻印太瓶鼻海豚幼豚,母豚受孕時間是在計劃覈准期間內,但幼豚出生時間確實逾期,因基金會未完備展期程序,海保署已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裁罰,並且未來將不再核發該基金會瓶鼻海豚繁殖計劃許可,同時已成立「海洋保育類鯨豚展演轉型輔導小組」,積極輔導業者轉型,朝向兼具教育意義與動物福祉的展演型態發展。

海保署強調,爲全面檢視國內鯨豚個體之福祉狀況,已委託專業團隊執行「圈養鯨豚動物身心行爲評估工具建置與應用」及「114-115年國內圈養海洋哺乳類動物福利評估」等計劃,包含檢視飼養環境、設施條件及動物個體行爲與健康狀態,此評估結果將作爲未來要求改善展示條件及提升福祉的重要依據。

另針對本次自然繁殖之母豚與幼豚,海保署將於近日邀集新北市政府、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動保團體及業者召開後續處置研商會議,以聽取各界對於海豚之後續照護及安置方式建議,期能提供動物更爲妥適之照護與福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