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倒灌農田被淹沒30年 成龍濕地轉型成功爭取標章
成龍溼地周邊的農地因海水倒灌地質鹽化,已無法挽回地力,村民紛紛把農田轉型爲魚塭,並朝生態養殖發展,期待政府能再提供更完善的海水供應系統。記者蔡維斌/攝影
廣大的成龍溼地原是農田,海水倒灌廢耕迄今30多年,形成天然溼地,農耕轉型養殖,發展生態養蝦,帶動產業永續,口湖鄉「好蝦冏男社」養蝦達人李富正認爲,溼地改變了成龍的產業,轉型生態養蝦,養土和養水需一段時日,相關海淡水的供給和排水設施也要配合齊全。
成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田日蒸說,成龍村民原以農耕爲主,早年臺風帶來海水倒灌,土地嚴重鹽化,加上海水滲透嚴重,已無法挽回地力,村民才紛紛轉型養殖,這也是順應環境所趨。
成龍溼地泡水30年,固然已成爲極佳的生態養蝦場域,但周邊農地可否轉型發展養蝦,長期與成龍地區契作養殖的李富正認爲,當地尚未設立海水統籌供應站,魚塭用水仍高度仰賴大排溝渠引入,導致水質難以穩定掌控,一旦某一處魚塭遭遇病害,含病原體的水源經排放後,極易蔓延至周邊魚塭,引發連鎖感染。「一旦中標,損失動輒上千萬,可能一夜之間全盤皆輸」。
當地養殖戶近年來試圖導入智慧養殖技術,提升養殖效益與風險控管能力,李富正表示,目前智慧養殖仍處於測試與調整階段,尚未成熟也未普及,加上養殖人口老化嚴重、青年勞動力持續外流,產業正面臨後繼無人的結構性危機。
「有人在溼地常常釣到大草蝦」李富正認爲成龍溼地能養好草蝦,可見當地自然環境可能適合生態養蝦,只是不管純海水或海淡水混合養蝦,均着重養地和養水,尤其食物鏈的危害防治,也是一大要務,非一蹴可幾,須經一段時日經營纔有成功機會。
縣府農業處長魏勝德則認爲,成龍村低海平面地勢低窪,不利農作種植,轉型養殖成爲村民仰賴的重要生計,但當下極端氣候、水質不穩日益嚴峻,養殖業面臨品種弱化的難題,若寄望養殖帶動發展,恐還一段長路要走。
田日蒸則對未來養殖發展充滿願景,他說,成龍溼地已是國家級溼地,溼地成名了,帶來觀光效益,自然是好事,但村民認爲產業纔是地方的根,他更期待成龍水產可與溼地連結,所以大家正努力爭取「溼地標章」,未來村民所產的魚蝦蛤貝都能打上溼地標章,相輔相成,對觀光加成,也可保在地產業永續。
縣府計劃處長李明嶽也認同產業纔是發展的根本,他說,傳統養殖已難以應對極端環境,唯有轉型升級走向智慧養殖,導入現代企業經營思維,偶爾的藝術活動與外部交流是正向的,但成龍最需要的仍是落地生根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