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演啓幕:“這纔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
7月17日晚,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開啓第六輪駐演。當觀衆入座,演出開始,“國樂+光影+建築”的魔力開始發酵。隨着音符流淌,數字多媒體技術將上海音樂廳的廊柱、壁面幻化爲流動的畫卷——光影在觀衆席間遊走,音符在建築肌理上跳躍,觀衆彷彿置身於東方美學的長河之中。
《海上生民樂》是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指導,上海民族樂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合推出的原創文旅項目。這部被譽爲“中式美學大觀”“民樂百科全書”的現象級作品,歷經125場淬鍊再次迴歸。《汲古》《水行》《火舞》《墨戲》《山水》《酒歌》等九部作品如同九把鑰匙,串聯起詩、書、畫、舞、戲的東方美學鏈。有觀衆評價:“這纔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連續五年,每年在上海音樂廳駐演,對上海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笛簫演奏家趙韻夢說:“《海上生民樂》像一面鏡子,既照見我的技藝成長,更引發對音樂本質的思考。”在演繹《山水》時,她把自己想象成竹林中的隱士詩人,讓音樂與動作都浸透這份文人風骨。
打擊樂首席王音睿每次演出結束,都習慣在社交媒體上刷觀衆的反饋,收集意見。有評論說很喜歡他在演奏打擊樂中融入的肢體表達,他就不斷嘗試,在不同樂曲、不同樂器的呈現上融入更多肢體語言,拉近與觀衆的距離。“這一次,希望大家繼續幫助我們成長。也許我做不到讓每一個‘你’都喜歡,但我一定會爲‘你’而改變!"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五年時光裡,《酒歌》的兩位琵琶演奏家也有了各自的收穫。琵琶演奏家李勝男成了一位母親,她說,“重返《海上生民樂》,指尖觸到琵琶弦的剎那,懂得了何爲‘柔韌'。從前追求技巧的鋒芒,如今卻更珍視音樂中流淌的生命力。舞臺上的鏗鏘與溫柔,恰如母親這個角色賦予我的雙重力量。”
2022年,琵琶演奏家劉嘉剛進團就加入《海上生民樂》第三輪演出,這個初出茅廬的“霸王”,抱着琵琶的手都在微微發抖。每場演出結束,他的手機鈴聲總會準時響起,那是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的專屬“課後輔導”時間。“深夜的電話,是對當天演出的全面點評——這不僅是演出,更是專業考覈和大師課。但正是這種‘以演代練’的淬鍊,讓我領悟到真正的演奏之道。”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和《海上生民樂》共同成長不僅有演奏家,舞臺執行導演之一洪藝桐對舞臺幕後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與技術製作團隊的溝通到每一次演出結束後的覆盤,都讓我成長。從第二輪駐演開始,導演組完善了每場演出情況總結表,並按照舞臺技術、服裝、遷場等工種分類建立了更嚴格的演出監督機制。”
每輪駐演,《海上生民樂》的衍生品都很暢銷,本輪駐演期間,觀衆可以在上海音樂廳購買“海上生民樂”限定禮包,內含流蘇燙金團扇、“海上生民樂”帆布包、民樂四重奏PP夾、繆斯殿堂浮雕香薰蠟燭、建築面冰箱貼、國風TN手賬本等系列文創周邊。
《海上生民樂》劇照
今年暑期,上海音樂廳同步開啓三大駐場項目,形成文旅流量矩陣,覆蓋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偏好的羣體,讓95歲的上海音樂廳從單一“音樂會空間”升級爲多元“無邊界文化綜合體”。除《海上生民樂》之外,音樂廳B2音樂立方,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已於7月5日開啓第三輪駐場演出。7月18日至8月31日,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重磅大作《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將在上海音樂廳四樓“樂∞空間”推出。
原標題:《《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演啓幕:“這纔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