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數字醫療愈見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珂
醫院距離有多“遠”?或許只有踏上這段或焦急或不安的路程才能深有體會。
他們,可能需要凌晨出發趕去往大城市最早的車;可能需要每日拄着拐風雨無阻只爲恢復受傷的關節。
這些被空間、時間、流程困住的腳步,曾是無數患者難以言說的痛。爲了打破這層困境,2023年海南率先提出引入數字療法創新應用場景,在這裡,數字療法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3年發展的探索,醫院的“距離”正在被重新定義。
困局 就醫鏈條上的斷點
“我知道孩子剛出生大多數都會有黃疸,慢慢就褪下去了,可是我不敢賭啊!如果因爲我的疏忽導致孩子有什麼問題,怎麼辦?”在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的病房裡,新手媽媽王淼(化名)眉目間有着掩飾不住的擔憂。
大多數新生兒都會有黃疸的問題,這看似常見的生理現象與疾病之間始終橫亙着一道模糊的邊界——如何準確判斷病情?於是,醫院裡總有這樣一羣身影,他們抱着剛出生的孩子,輾轉於家和醫院之間。
“測試黃疸有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和體溫槍一樣在額頭上測量,但是最準的還是抽血,之前我們也遇到過焦慮到幾乎‘天天’帶孩子來檢測的父母。”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何芬說。
有創檢查帶來的心疼,加上頻繁往返耗盡的精力,讓那些本就被新生兒護理壓得喘不過氣的家庭,更添了幾分奔波的疲憊。
無獨有偶,在海南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剛做完手術的陳笑笑(化名)也在回憶上一次手術的康復經歷。“我第一次做完手術,也不懂,根本沒有把術後康復當回事,就一直沒去做,結果關節都開始僵硬,後面去康復還挺痛苦的。”
康復治療是骨科患者術後正面臨的另一重考驗。傷口的疼痛還未完全消退,高額的康復費用像座小山壓在心頭。“應該是一天幾百塊吧,連續三個月我每天都來。”剛做完康復治療的李凡(化名)說。
“術後康復訓練是患者恢復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大致統計過,能堅持按要求完成康復的患者還不到50%。有些患者也跟我們抱怨過康復的費用比手術還高,但是不做康復一旦出現一些不好的併發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恢復。”說到這,海南省人民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黃暉也有些無奈。
一邊是新生兒家庭爲黃疸檢測焦慮奔波,一邊是術後患者因康復費用陷入兩難,這些藏在醫療細節裡的困境,究竟該如何找到出口?破局的方向,又該從哪裡探尋?
面對這樣的詢問,醫生們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有。”
一場醫療便捷化、人性化的變革,從這裡悄然開始。
變革 把醫院“裝進”手機
“下載這個APP,你拿着這張比色卡,對着孩子的額頭拍照……”病房中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主管護師黃秀果正拿着一張五顏六色的卡片向王淼介紹使用方法。
家中腿上綁着三個傳感器的陳笑笑正嘗試着做術後康復動作,手機裡一段清晰的動畫正演示着標準動作。“就像有個隨身教練在盯着我練,錯了馬上提醒,比自己瞎琢磨靠譜多了。”陳笑笑說。
這便是正在改變無數患者就醫體驗的數字療法。它打破了傳統醫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讓健康管理變得觸手可及。
“手機軟件捕捉到準確的信息後,便會生成黃疸的數值報告,如果有問題就會提示家長,我們醫生的後臺也會收到信息。”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專門負責數字療法後臺的主治醫師黃垂燦告訴我們,這款數字療法產品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新生兒出院後的黃疸監測問題,而且家屬隨時可以和醫生進行線上溝通。
“因爲上次我沒重視,這次二期手術前我就瞭解了術後康復,醫生根據我的情況,向我推薦了這個數字療法,就三個傳感器,我看着手機就能練習!”陳笑笑說。
“醫生有自己的數據後臺,可以看到患者的練習情況。APP根據患者手術的情況會量身定製課程,醫生也可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而且花費比傳統康復要小很多。”黃暉打開了陳笑笑的數據後臺,上面細緻地記錄了她每天的訓練情況。
當醫療服務不再受限於醫院的圍牆,當健康管理變得像刷手機一樣簡單,數字療法正在悄然重塑醫患關係,它帶來的便利,遠不止於簡化流程、降低成本。
“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優質的醫療資源不均衡,患者往往只能不遠千里來到大城市。但是有了數字療法以後,拿打鼾檢測舉例,患者在社區就可以借到檢測儀器,數據直接傳到醫院後臺,不用再來排隊了,簡單的問題線上就能解決。”三亞市中心醫院睡眠醫學科主任王配配說。
然而,這場變革也並非一帆風順。
破局 從猶豫試探到慢慢篤定
拍照測黃疸誤差大不大?患者自己練,動作錯了會不會加重傷情?一個APP怎麼能代替面對面的交流和治療?每天看平板孩子眼睛不會有問題嗎?
最初的疑慮,終究被一個個真實的改變慢慢消解。
“最開始也會有疑問,因爲對自閉症孩子的康復而言,如何交流、融入社會是最重要的。後來我們發現,數字療法可以讓孩子在家進行一部分認知的訓練,來到醫院康復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課程,這樣效果好,而且提升了有效的訓練時間。”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康復科首席專家李玲說。
“現在回家有這個試紙測試,我也不焦慮了,也能安心坐月子。”回到家的王淼也沒有了在醫院時的擔憂。
如今,在海南的鄉村衛生院,能看到老人拿着平板電腦做認知篩查;在城市社區,家長們用手機給孩子測黃疸已成常態;在術後患者家裡,傳感器和康復APP成了“標配”。曾經被質疑“本末倒置”的選擇,早已變成患者口中“實實在在的方便”。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海南爲數字療法鋪就的堅實土壤。從2023年將“老年人認知康復數字療法試點”寫入爲民辦實事清單,到2024年把“孤獨症兒童數字療法干預”納入民生實事;從《數字健康高質量發展三年攻堅計劃》搭建制度框架,到2025年醫保新政明確數字療法收費標準,海南用“試點探索—民生兜底—制度保障”的三步走策略,一步步打消了“技術好用但用不起、用不放心”的顧慮。
這場海南的醫療變革,還在向前延伸。海南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海南將持續深化數字療法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創新數字療法使用場景,着重惠民、助醫、輔政、興業等領域場景的打造;開展數字健康技術支撐強化行動,創新數字健康政策支持體系,爲數字健康領域發展提供全面保障。到2026年底形成全方位全週期數字健康體系,實現創新場景活躍、產業集聚、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及企業營收倍增。
從困局到破局,從隔閡到協同,海南的數字療法之路,正爲中國醫療的未來,寫下溫暖而有力的註腳。讓更多人都能笑着說:“看病啊,越來越方便啦。”
海南省部分醫院開設數字療法中心情況
◉ 海南省人民醫院:腫瘤、骨科、慢病管理、睡眠
◉ 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胃腸腫瘤、慢病管理、骨科、康復
◉ 海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睡眠、慢病管理
◉ 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精神、認知和行爲障礙;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紊亂疾病
◉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醫院:眼科
◉ 海南省安寧醫院:精神疾病
◉ 三亞中心醫院:睡眠障礙
◉ 海口市人民醫院:康復
◉ 海口市骨科與糖尿病醫院:骨科、慢病管理
◉ 海南省腫瘤醫院:腫瘤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海南醫院: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數字療法臨牀研究及轉化基地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