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核電站周邊海域「珍珠」成特產 「溫排水」養殖無放射物質
▲海南核電站周邊的白蝶貝珍珠。(圖/翻攝科普中國)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一座核電站意外催生出當地獨特的「副產品」——珍珠。這些珍珠並非來自核能反應,而是養殖在覈電站海域的大珠母貝,也稱白蝶貝,所孕育出的「澳白」珍珠,被譽爲珍珠界的精品。
《極光新聞》報導,昌江核電站運作後,其排放回海的「溫排水」成爲養殖珍珠的天然優勢。由於核反應堆運轉時需大量海水冷卻,排放的海水溫度略高於環境溫度,剛好維持周邊海域的溫暖環境,爲喜暖的大珠母貝提供了理想生長條件。同時,核電站多設於人煙稀少、水質穩定的區域,清澈海水也進一步提升珍珠品質。
核電站的「溫排水」還意外發揮環境治理作用。工作人員透露,排放熱水會刺激浮游植物繁殖,若過度增生可能引發赤潮、堵塞冷卻水口。大珠母貝屬濾食性生物,以浮游植物爲食,養殖於此可自然抑制藻類過量,達成核電與海洋共生的「雙贏模式」。
至於外界擔心核輻射等放射性問題,據悉,昌江核電站採用壓水反應堆設計,冷卻用海水並不接觸堆芯或蒸汽系統,距離放射源極遠,與日本爭議的核廢水完全不同。所有冷卻水在排海前均經放射性監測,符合安全標準後方可排放。
大陸專家強調,大珠母貝對水質極爲敏感,若海域有污染便無法存活,能在此健康孕育珍珠,正是對核電站環境管理的最佳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