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春耕進行時,記者帶你看春耕裡的高科技→

(原標題:海南春耕進行時,記者帶你看春耕裡的高科技→)

點擊查看更多視頻

南海網2月20日消息(記者 易帆 實習生 李英權)當下正是海南春耕時節,走進海南各地的水稻田裡,高效的育秧工廠、水肥藥一體化的育苗大棚、現代化農耕設備的應用,“科技範兒”十足。

5個人一天完成500餘畝田地的育秧是什麼體驗?在文昌市公坡香米的育秧大棚裡,5個工人將底土、肥料和種子分別放入投料桶,機器自動完成播種、淋水、施肥等工序。不一會,在生產線的末端,就已摞好了一盤盤秧苗盤。

在一旁的海盛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育種工程師王立勝介紹,全自動育秧生產線比起傳統的半自動生產線效率提高了一倍,人工成本節省了一半。“這條生產線一小時能完成1200盤秧苗的播種,一天下來能滿足500餘畝地的播種需求。”王立勝說,播種好的秧盤經過碼堆的方式催芽後,將轉移至恆溫溼的育秧大棚,25天左右這些苗便可以移栽至田裡。

全自動育秧生產線一小時能完成1200盤秧苗的播種,一天下來能滿足500餘畝地的播種需求。記者 鄭光平 攝

全自動育秧生產線比起傳統的半自動生產線效率提高了一倍,人工成本節省了一半。記者 鄭光平 攝

秧苗在恆溫溼的育秧大棚,25天左右便可以移栽至田裡。記者 鄭光平 攝

走進育秧大棚內,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工人輕觸開關大棚內的水肥一體化設施,細密的水霧均勻地噴灑而出,給秧苗帶來生命滋養,“這樣比傳統漫灌的形式更省人工,同時在大棚內設定的恆溫室環境下,秧苗品質也得到保障。”王立勝說。這種“工廠化育苗”模式,顛覆了當地農戶延續千年的傳統春耕習慣,更高效的作業方式改變了生產方式,“土地更聰明瞭,人‘懶’了。”王立勝笑着說道,“進入春耕以來,育秧工廠加班加點滿足農戶需求,等秧苗育好後,我們將到三江鎮、東路鎮等鄉鎮開展機插服務。”

現代化的育秧大棚。記者 鄭光平 攝

工人只需要輕觸開關,大棚內的水肥一體化設施便會將細密的水霧均勻地噴灑出來。記者 鄭光平 攝

記者瞭解到,春耕農忙時,文昌市通過該龍頭企業的帶動推廣社會化服務,打造了3778平方米的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烘乾中心等農業生產設施,而育秧工廠仿若文昌稻田的“心臟”一般,向周邊鄉鎮的農田提供良苗、種管託管、水稻加工、銷售等服務。

在公坡鎮茂亭村的一處水稻田內,播種機來回穿梭作業,不一會就完成了一塊水田的播種。該企業項目經理符哲說,今年企業與農戶合作種植水稻6000餘畝,目前已經播種近3000畝,計劃與3月前完成播種。

在公坡鎮茂亭村的一處水稻田內,播種機來回穿梭作業。記者 鄭光平 攝

隨着“海南好米”品牌建設打造,海南不斷加大對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的培育力度,提高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農戶可從機耕、機收、機種、飛防、烘乾和糧食初加工等全程“託管”給農機社會化服務。

據悉,今年海南全面推行農機券政策試點,以電子券形式對水稻機插秧等農機作業服務進行補貼,提高栽插質量。截至目前,農機券已發放超過一百萬元。

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

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