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展開「三合一」的連署活動(林保淳)

輿論普遍認爲,在野勢力只有「三合一」,三方共同協商出一組堅強的人馬,纔有機會「下架民進黨」。圖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中)日前出席「全國婦女、新住民團體領袖挺侯後援會」成立大會。(本報資料照片)

離總統大選只剩不到5個月,據各家民調的趨勢來看,賴清德持續居高不下,遠遠甩開其他幾位,而且呈向上爬升的走勢;其他3人,無論是三腳督、四腳督,互有起伏,但都明顯無法單獨與賴清德抗衡,而且照這趨勢來看,即便未來3人拋棄成見,和衷共濟,加起來的分量,也漸漸難以與賴清德比敵,而時間拖得越長,越顯示出「西瓜效應」,不但總統大位非賴清德莫屬,恐怕將會連帶影響到立委席次,民進黨仍然可能一黨單獨過半,衆人早已詬病已久的民進黨專政、貪腐亂象,勢將無休無止地延續下去,使臺灣淪爲民進黨一黨的禁臠。

這是個團結一致的民進黨碾壓分崩離析的在野黨的危局,整個社會人心遑惑難安,既雅不願讓民進黨獨霸政壇,卻又心絀力乏、無計可施,上焉者揮魯陽之戈,猶冀一試,卻也知道希望渺茫;中焉者灰心喪志、隨波浮沉,認命順受;而下焉者更是轉向於偏激,竟將厚望寄託於對岸,意欲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對臺灣而言,這不僅是個「危局」,將導致臺灣必然面臨難以避免的兵連禍結的戰爭;更是個「詭局」,將一舉使臺灣已實施數十年的民主制度,毀於一旦。

如果景況不變,對在野黨來說,就註定是個「死局」,勝負之分,既已如此明顯,未來國民黨必將四分五裂,再也無法回覆泱泱大黨的地位;民衆黨欲振乏力,無法突破瓶頸,充其量只能當聊備一格的小黨;至於郭臺銘,也必然聲與名俱滅,成爲千夫所指的「戰犯」。

在野黨各有盤算,無非都將希望寄託於總統大選的「勝選」上,而且很可能都自認是「捨我其誰」的,因此爭之攘之,就是想壓倒對方。其實,他們只是心存僥倖而已,鐵錚錚、冷冰冰的現實明擺在眼前,是容不得有任何僥倖的。這點,不但衆所周知,而且我想他們也應該心知肚明。

目前民進黨採取的總統選戰策略,就是「打二冷三」,柯、侯、郭,誰的聲勢起來,就壓制誰,不讓二、三之間的差距拉大,以免發生極端的「棄保」效應。事實上,在野的3人,也都是作「棄保」的盤算的,但「棄保」無論如何都無法「棄」得乾乾淨淨,尤其是在賴清德民調幾乎碾壓過其他三人的總和下,再如何「棄保」,都不會有任何成效。

就在野的非綠勢力來說,其實只有「三合一」,三方共同協商出一組堅強的人馬,纔有機會「下架民進黨」,其實,這也是非綠陣線的共同期盼,就是連草莽網紅館長陳之漢都看得出來,因此以「跪求」作呼籲,我不相信社會賢達人士如此之多、見識如此之廣,會窺探不出其中的道理。

事實上,在我所接觸的圈子中,多數都是對2024選情憂心忡忡,也對局勢觀察得十分透闢的,更知道離散的在野黨,如果不能同心協力,2024的戰局,絕對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因此早就私下商議,意欲以民間呼籲的方式,推促在野合作的契機。

可惜的是,我們一小羣人,最多不過是區區的學者、教授,缺乏重量級的人物領銜,因此儘管連宣言都已草就,卻遲遲不敢決行,遷延至今,匆匆已是半年之久,而情勢越發危急,如若再不劍及履及,恐怕就只能眼睜睜看着貪腐的民進黨政權,一黨獨大、專政霸道,繼續荼毒全臺的老百姓了。

柯、侯、郭三人,各個奮勇當先,意欲站在前鋒的位置,帶引老百姓向前邁進,稱英稱雄,當然是勇氣可嘉、精神可許的;但是,如今已經不是過去英雄登高一呼、四方響應的時代了,縱便是英雄,也要順應民意潮流,以民意爲依歸,才能作成大事業、建立大功勳。目前有將近6成的民意,是站在非綠的陣線上的,且都不願意再讓民進黨繼續執政,更不願見到在野陣營各持異見、自亂陣腳,這就是潮流,這纔是民主。因此,在野的柯、侯、郭也必須認清時勢、潮流所趨,才能符合民意,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因此,方今當務之急,就是柯、侯、郭必須和衷共濟,以民意爲最高指導原則,相互協調、泯除歧見,共同商訂機制,推出單一的組合,纔有可能抗衡民進黨,也纔有獲勝的可能。民衆不會在意誰當總統、誰當副總統,或者是誰出任行政院長、誰出任立法院長,這些都是在勝選之後,可以依仿歐洲「聯合政府」的慣例,協調而出的。民衆在意的,也唯一期盼的,就是「下架民進黨」5個大字而已。

其實柯、郭、侯也未嘗不知道時勢之所趨如此,因此,郭臺銘已經釋出善意,願意邀約在野黨領袖一起「喝咖啡」,柯文哲雖不喜喝咖啡,也樂意一起「喝果汁」,侯友宜當然也願意欣然赴會。據聞三方的基層幕僚已經開始有了接觸,這一個非常關鍵的契機,「合則成,不成則敗」,目前更迫切需要的是,民間有沒有更大的力量出現,以推促這「三合一」的水到渠成?

我曾將館長陳之漢的「跪求」,比喻爲辛亥革命時熊秉坤所開的第一槍,但一槍顯然是不足以豁醒衆人耳目的,必須還有第二槍、第三槍,才能真正展現出龐大的民意力量。陳之漢不過一個小小的網紅,其草莽的風格、粗率的言語,常引發不同的爭議,但「芻蕘之言」,亦頗有可採,至少代表了普羅大衆的呼聲。在臺灣社會上,學問廣博、地位崇高,且明道識理的賢達人士,應不在少數,難道就沒有人能像陳之漢般的無畏無懼,勇於表達出相同的看法嗎?「仗義每多屠狗輩」,知識份子、讀書人,就真的連草莽都不如,有負善濟天下的「初心」嗎?

予雖不敏,忝爲一個知識份子,是願意站出來開第二槍的,且當成是笨鳥先飛吧。但是,第二槍明顯還是力道不足的,必須還有第三槍、第四槍、第五槍……,乃至槍聲四起。蚊蚋之聲雖小,但卻可匯聚而發雷霆之聲,我倡議非綠陣營發動連署,聚沙成塔,以展現龐大的民間的聲音,推促「三合一」的完成。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