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外交部長林佳龍投書 有辱國格(張鷹)
第80屆聯合國大會9月23日進行總辯論,林佳龍身爲我政府官員,投書全文不提中華民國存在114年之事實,有辱國格。(資料照片,外交部提供)
第80屆聯合國大會9月23日進行總辯論,外交部長林佳龍投書表示,聯大2758號決議完全沒有提及臺灣,僅涉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邀請各國承認臺灣在世界舞臺上的應有地位。
林佳龍身爲我政府官員,投書全文不提中華民國存在114年之事實,僅稱臺灣在全球做出重大貢獻,國際社會基本上未予承認,臺灣也無法參與聯合國體系。林部長默認美國在臺協會AIT「臺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的說法,反映民進黨政府全盤接受美方的立場。
過往美國對臺灣的立場不時出現今是昨非現象,不變的則是以美國利益爲優先。自韓戰爆發後,美國需要中華民國做爲強有力的「橋頭堡」,美方也日益加強對臺灣的控制。1954年12月,外交部長葉公超在華府與美國務卿杜勒斯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翌年3月,葉、杜二人在臺北中山堂換文後,杜勒斯赴士林官邸晉見蔣中正總統。1955年和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杜勒斯公開宣稱美國將不惜動用戰術性小型核武攻擊中國大陸。杜卿任內多次訪問臺北,全力支持中華民國政府,並數度拜會蔣總統交換臺海局勢意見,勸告我方勿挑釁中共、勿反攻大陸,在臺灣維護中國文化等。
1978年,卡特總統宣佈次年與中國大陸建交,隔年美國會通過的《臺灣關係法》,標識了美國對臺灣地位認定的重要轉捩點,美國任何適用於外國政府的法律,也適用於臺灣及相當的外交安排。斷交後的我政府擁有就事實上、及若干程度法理上的國家地位,臺灣歸中華民國政府管轄,雖雙方缺乏外交關係,不影響美國法律對臺灣的適用。
由於《臺灣關係法》並未明確訂定美國應否在臺灣遭受武力攻擊時進行防衛,戰略模糊讓華盛頓在兩岸分合進退之間擁有諸多彈性和選項。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臺灣前途的解決並未設定方向,總統及國會得以隨時調整並因應臺海的發展。
1996年臺海危機,美軍展示武力護臺。98年,柯林頓總統訪中並於上海宣佈限制臺灣在國際發展的「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一中一臺及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獨,不支持臺灣以國家爲單位加入國際組織。
但今年2月,川普總統上任後,美國務院更新官網的美臺關係現況,刪除美國長年以來「不支持臺獨」立場的文字,另新增期待兩岸分歧能以「不受脅迫、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國務院的出爾反爾、一舉一動皆足以影響臺海觀瞻。從歷任美總統對臺灣的政策搖擺足以顯示,運用「臺灣牌」是華盛頓的權宜之計,從未真正關注臺灣的安全和發展。
AIT拋出「臺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之心態可議,與臺灣若干政治人物相呼應。2009年春,前大法官兼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赴美表示,根據《舊金山和約》,中華民國並非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是流亡政府,美國政府應覈准讓臺灣獨立。城仲模在美聲援臺灣平民民主黨主席林志升的控訴美國案,表示日本戰敗後,臺灣暫時交由美軍的同盟國管理,臺灣是美國的第六個屬地,臺灣人民應該領取美國護照。該案經法院駁回不予受理。林佳龍與城仲模皆爲中華民國官員,不約而同發表有辱國格之言論,是謂國恥。
「小國之事大國,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魚肉也。」民進黨政府的對外政策一向唯美是瞻,賴清德總統對AIT「臺灣地位未定」說法以爲撿到槍,從川普總統對各國的心機算盡觀之,賴政府恐將成爲俎上肉。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80週年,我國是聯合國憲章的簽署國之一,國人不容青史盡成灰;中華民國之主權在民,絕不容外人說三道四。
(作者爲前行政院新聞局國際處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