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明星候選人治標不治本——從國民黨急推盧秀燕談臺灣民主進化(李蕾)

盧秀燕是一位表現出色的地方首長,她的政績值得肯定。然而,若國民黨僅把她視爲「救世主」,而不修補自身品牌根基,這場選舉操作終將如煙火般短暫。(資料照/範揚光攝)

國民黨近期急推臺中市長盧秀燕,視她爲翻轉大局的王牌。盧秀燕政績穩健、形象良好,確實能爲藍營帶來短期動能。但若政黨僅倚賴「明星候選人救黨」,長期將使政黨更空心,陷入每四年一次的「找新明星」循環。

這與商業世界極爲相似——許多品牌因缺乏產品力與核心定位,只能靠明星代言維持聲量,短期雖見成效,卻無法建立長久價值。

在品牌經營中,明星代言是「放大器」,而非「產品本身」。Nike即使換掉喬丹或科比,仍能以「Just Do It」穩固市場;可口可樂換任何代言人,依舊代表「快樂、分享」。然而,當品牌定位模糊、產品力不足,企業往往病急亂投醫:短期:明星帶來話題與銷售。長期:明星退場或形象翻車,品牌瞬間崩塌。

國民黨如今的操作正是如此。黨的理念模糊、政策空洞,只能將所有資源押在少數候選人身上。短期,選民因盧秀燕而支持;長期,記住的是「盧秀燕」,而非「國民黨」。結果,政黨品牌更空心,下一場選舉又得重新尋找下一位「代言人」。

這絕不是經營品牌和政黨的長久之計。

市場上有過不少品牌因迷信明星而付出代價:比如手機品牌OPPO、VIVO——早期大砸行銷費找一線流量明星,短期銷售暴衝,但後來產品缺乏創新,明星熱度一退,市場瞬間流失,被蘋果、小米、華爲反超。或是代言明星因爲爆發醜聞,背後的品牌集體遭殃——就如2018年范冰冰的稅務醜聞。

若政黨自身沒有「產品力」(即政策)與「品牌定位」(即理念),無論明星再耀眼,都只能換來曇花一現的勝利。

國民黨急推盧秀燕,折射出三大結構性問題:首先,定位模糊:從「中華民國守護者」到「反民進黨」,缺乏清晰、正面的核心定位。

其次,產品力不足:缺乏可落實、可延續的政策藍圖,讓選民覺得「換人也是那樣子」。

最後,短視文化:黨內派系爭奪資源,而非理念辯論,使政黨更像選舉公司,而非公共價值平臺。

即使盧秀燕帶來短期勝選,國民黨仍難擺脫「打一場、算一場」的惡性循環。或許這也是爲什麼藍營內部民調顯示有62.2%的受訪者支持盧留在臺中、不支持她選黨主席。選民都疼惜人才,國民黨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民調的背後或許透露着另一個信息:在這個世局動盪、兩岸緊張的時刻,國家的命運不應該,也不可能由一個人來扛。在國民黨尋找CEO的關鍵時刻,也許可以換一個思維,借鑑跨界成功案例,組織一個「愛國者聯盟」——一個有多元專長、願意共享責任、相互信任與倡導透明文化的專業制度組織——來迎接未來的各種挑戰。

對手或許會說「多個太陽」、「多頭火車」之類的話來見縫插針,屆時就要看國民黨是否像漫威電影裡的超級英雄隊——有足夠的凝聚力,黨員是否有大忠大義。

盧秀燕是一位表現出色的地方首長,她的政績值得肯定。然而,若國民黨僅把她視爲「救世主」,而不修補自身品牌根基,這場選舉操作終將如煙火般短暫。

明星能放大政黨,但不能代替政黨。唯有讓候選人迴歸代言角色,讓政黨自身成爲理念與政策的品牌,臺灣才能擺脫「追星政治」,走向成熟的制度民主。如此,選舉將不再只是娛樂秀,而是國家治理的共同工程。

(作者爲國際傳播品牌戰略顧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