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梅克爾自傳回憶錄《自由》評議(劉孔伏)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近日出版回憶錄。圖爲2018年6月G7領袖峰會上梅克爾和川普對視。(美聯社)
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沈寂三年後,近來她出版了自傳回憶錄《自由》一書,並且高調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爲她自己有爭議性的政策做了辯護。關於她的是非功過,有必要作出一些評述。
梅克爾是東德出身的政治家,她在東德的大學獲得量子化學博士學位後,從事研究技術性工作,並沒有參預政治及其活動。隨着柏林牆的倒塌,西德和東德合併成德國後,她纔開始步入政壇,展現其政治智慧與才華。由於她在東德從事研究技術性工作多年,講究實事求是的精神,工作思想與作風比較務實,又加上女性的獨特魅力,沒有幾年就在衆多政治人物中脫穎而出,於2005年當選爲德國總理。隨後連任四屆總理,任職16年,民調滿意度很高,從未掉下百分之五十。當了四屆總理後,她宣佈不再競選總理,爲其政治生涯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梅克爾上臺執政16年,正是西方國家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之下,世界和平主義大行其道之時。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之下,德國有着悠久的哲學傳統,德國人冷靜理性,善於思考研究,邏輯性強,在科技發展上表現出與衆不同的智慧和精益求精,德國製造業,特別是汽車產業,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當被人問到德國,梅克爾想到什麼時,她回答說:「我想到的是密封性好的窗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製造出這樣密封性的窗戶。」我就知道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一位中國重慶市的汽車製造專家友人說,德國在中國生產的汽車與德國本士生產的汽車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差別就在車門關閉的密合度,在中國生產的不如德國本土生產的。
梅克爾是技術性領導人講究務實精神,作風穩健,她把德國政治變得更加以務實政策爲導向。在國際局勢出現兩極分化時,她企圖通過將問題非政治化來化解改變這種趨勢,綏靖主義態度的和稀泥而左右逢源,特別表現在親俄上。英國退出歐盟後,德國主導歐洲各國,她的最大貢獻是拯救歐元,並且妥善處理2008年的歐洲金融危機。
二戰結束後,歐洲一直在美國的保護之下,承平太久,和平主義盛行,削減國防開支,用於增加社會福利,以致法國總統馬克宏說出了那句名言:「北約已經腦死亡!」可見其對俄羅斯的野心毫無防範,對普丁政府放任自流,以至於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束手無策,竟然向侵略者普丁求和,要求烏克蘭俯首稱臣,割地換和平。這真是奇恥大辱!
三年俄烏戰爭,嚴重地阻擾和破壞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幾乎陷入停滯和衰敗,德國也不能倖免。今年德國大衆汽車製造工廠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活動,德國經濟也出現了衰退。法國總統馬克宏繼梅克爾扛起了歐洲大旗,他在一次演講中喊出了震驚人心的一句話:「我們的歐洲瀕臨死亡!」
有論者批評梅克爾說「她不是一個有遠見的人」,她自己也承認:「我不是歷史學家,我是實用主義者。」不光是歷史學家纔有遠見卓識,一個優秀出色的政治家也應該有遠見卓識,才能掌握和引領國家和世界的發展方向。實用主義者只顧眼前利益,不免有鼠目寸光之嫌,可能日後會得不償失,危害不小。臺灣政治家應該吸取梅克爾這一前車之鑑,要有遠見卓識,「風物長宜放眼量」。
(作者爲中國歷史學家,現客居泰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