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零日攻擊》鼓吹兩岸衝突可以休矣(陳先才)
《零日攻擊》,Janet(中)飾演的總統遭遇恐攻。(圖:牽猴子提供)
民進黨當局在背後大力支持的電視連續劇《零日攻擊》日前正式上架,從臺灣民衆的實際反響來觀察,不少人認爲《零日攻擊》存在故意在臺灣內部引發對兩岸戰爭和衝突討論的意圖,尤其是不爽民進黨方面試圖以此來煽動敵視中國大陸的情緒,人爲製造「抗中保臺」的社會氛圍。當前,臺灣主流民意仍然是希望以經濟和民生髮展先行,少一些意識形態和政治對抗,更是期待臺海和平與穩定。臺獨勢力企圖透過《零日攻擊》來人爲製造「外部威脅」,進而轉移民衆對賴當局施政表現不爽的視線,註定是行不通的。
渲染「抗中保臺」食髓知味
《零日攻擊》以想象解放軍軍事攻臺爲故事背景,其實質是民進黨當局精心炮製的認知作戰,目的就是要在臺灣內部煽動「抗中保臺」論調,從而把臺灣民衆進行思想和政治洗腦,綁架臺灣民衆走向敵視大陸、走向戰爭的道路。
曾幾何時,「抗中保臺」一直是民進黨操弄臺灣選舉的重要策略,甚至到了食髓知味的地步。《零日攻擊》共耗資720多萬美元,打破了臺灣電視劇集製作經費的歷史紀錄,其中臺灣當局以及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等人出了很大力氣。從賴清德上臺1年多以來的兩岸政策來看,民進黨方面人爲渲染「抗中保臺」論調,刻意製造兩岸對立氛圍的案例比比皆是。民進黨和綠營試圖營造解放軍軍事攻臺的「威脅」認知,從而達到掀起「抗中保臺」的輿論氛圍。
從目前臺灣主流民意的發展趨勢來觀察,民進黨當局渲染「抗中保臺」難以成功。以民進黨和曹興誠等人掀起的大罷免投票結果看,雖然整個大罷免的主軸就是「抗中保臺」論調,但最終「大罷免大失敗」的結局表明臺灣民衆對「抗中保臺」論調持抗拒心理,反對民進黨陣營以意識形態來製造對立和衝突。同樣,透過《零日攻擊》來渲染「抗中保臺」,也不可能獲得絕大多數民衆的接受,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以武謀獨」沒有市場
賴清德上臺後,臺海局勢之所以陷入空前的緊張與對抗,主要原因就是企圖「倚美抗中」、「以武謀獨」。
民進黨長期以來一直推進其「臺獨建國」的迷夢。一方面,在掀起「去中國化」運動,推動彰顯臺獨意識形態的歷史教科書,企圖切割兩岸的歷史文化連接。另一方面,民進黨在軍事上加緊勾連美國,極力壓制島內支持兩岸民間交流的社會組織及羣體,試圖營造美國力挺民進黨臺獨的社會心理認知。
臺灣的前途當然是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民進黨企圖拋開大陸,單方面強行決定臺灣的未來和走向,註定是行不通的,也是沒有任何希望的。尤其是民進黨「以武謀獨」的企圖更是行不通,當前兩岸軍事實力懸殊,臺灣和大陸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民進黨的行爲註定是螳臂當車。民進黨當局在影片宣傳中反覆強調「強化防務才能避免戰爭」,這種「以武謀獨」的邏輯本身就是對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
事實上,臺灣每年花費大量資金對美採購,例如2025年預算高達6068億新臺幣,較2016年增長87%,但採購的不少裝備都是美國的二手貨,不僅性能落後,維護成本更是天文數字。臺灣其實成了美國的提款機,也換不來所謂的安全保障。以最近美國公佈的對臺徵稅20%的數字來看,顯然美國並沒有看重臺灣這個盟友,而是在絞盡腦汁壓榨臺灣。
對臺灣而言,美國是完全靠不住的,但民進黨當局爲了其一黨之私利,卻又大肆推動「以武謀獨」動作來挑釁大陸,臺海局勢焉能不亂?
顧民生和經濟纔是正道
賴清德上臺後1年多以來,其施政滿意度不斷下降,原因就是忽視了臺灣民意的真正需求。臺灣民衆在意的是經濟和民生,而非政治對立和意識形態對抗。民進黨對「戰爭焦慮」的販賣已對臺灣民生造成實質性傷害。據工業總會統計,因擔憂局勢緊張,2024年有123家臺資企業將總部遷離臺灣,造成6.8萬個就業崗位流失;臺北市的房地產交易量較2016年下降42%,不少民衆選擇「兩岸分居」以規避風險。這些現實代價,都源於民進黨當局「寧要臺獨不要和平」的偏執。
尤其是在國際大環境激變的當下,臺灣面臨的內外情勢更趨複雜和嚴峻,民進黨當局如果執意不放下過時的臺獨主張和訴求,最終只會走向與大陸激烈對撞的悲慘結局。這顯然是臺灣多數民意不願看到的局面,也是大陸不願看到的結局。當前,大陸始終堅持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政方針,積極推動兩岸民間的接觸與交流,最大程度降低兩岸民間的對抗,希望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能夠爲臺灣民衆提供更爲廣闊的空間和舞臺,正契合臺灣多數民衆的心理和期待。
民進黨當局應該以臺灣民衆的民生和經濟考量爲根本,這纔是負責任的行爲,而不是成天糾纏於意識形態和選舉政治的思維中無法自拔,甚至把重心投入到針對大陸的宣傳攻勢中去。希望民進黨當局多一點務實,少一些意識形態,及早摒棄對兩岸交流的限制,諸如製播《零日攻擊》這類毫無實質意義的動作更是可以休矣。(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