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兩岸關係會更嚴峻複雜嗎?(魯泰文)

民進黨籍總統賴清德。(資料照/陳俊吉攝)

近日,臺灣的執政者「屋漏偏逢連夜雨」。剛剛經歷了首輪「大罷免」失敗後,美國對臺加徵遠高於日韓高關稅的大棒又落下,致使賴清德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大幅下挫。目前尚不清楚內外交困的賴清德會如何自救,但如果他選擇通過挑釁大陸、攪渾臺海局勢謀利,必將招致大陸無情的回擊。

今年以來,臺灣政治變化和經濟發展的主線非常清晰。政治上,就是綠營側翼在民進黨的鼓動下發起了針對國民黨區域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大罷免」活動;經濟上,就是川普上臺後對全球加徵關稅,其中當然包括對臺灣徵收重稅。這兩條線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決定了今年甚至明後年的臺灣政局走向。那在臺灣主政的賴清德當局是如何因應的呢?

7月26日第一輪「大罷免」的結果已經十分清楚,臺灣民衆用25:0告訴民進黨,他們對這種惡意操弄政治爭鬥的做法是絕對不認同的。針對8月23日舉行的第二輪「大罷免」,多數人的看法是民進黨很有可能再次「大失敗」。對於這樣慘敗的結果,可悲的是民進黨內「萬馬齊喑」,完全沒有曾經的反省勇氣。賴清德雖然表示道歉,但對像卻是綠營側翼和民進黨支持者,而不是被他傷害的國民黨和臺灣民衆。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蔡英文呼籲全黨支持賴清德施政,涌言會和「正國會」兩大主要派系則做出「挺賴」的表態。僅有中常委王世堅和新北市議員李宇翔等少數幾個人表達了對「大罷免」不滿的看法,但他們的「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卻招致民進黨內的圍剿,甚至有人要求他們「退黨」。在這種背景下,賴清德做出了「823與公民團體同行」的決議。這也就意味着,賴清德將繼續與在野勢力激烈爭鬥,而這種爭鬥很有可能延續到2026年「九合一」選舉甚至是2028年「二合一」選舉之後。

在首輪「大罷免」結束後,美國對臺加徵關稅的消息接踵而至。8月1日,川普政府宣佈對臺加徵20%關稅。這不僅遠高於島內普遍預期,而且也高於臺灣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和韓國。在聽聞這一稅率後,島內的普遍反應是傳統產業將遭受重創,今年臺灣經濟保持3%增速難度增大。更重要的是,佔臺灣經濟大宗的半導體將要經歷川普的「232條款」調查,結果或許在8月中旬出爐。但是,民進黨和賴清德的處置卻令外界十分失望。在8月2日的記者會上,賴清德雖然帶領很多人出席,但是僅對談判基本情況做了介紹,聲稱這是「暫時性關稅」,接下去還會談判,並未認真迴應外界對其「黑箱作業」和「跪美無效」的質疑。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賴清德當天的表情還是言語,都給人一種輕蔑、無所謂的印象,完全看不出在認真處理和應對。

賴清德搞「大罷免」顯示的「綠色獨裁」和應對美國加徵關稅「失職失能」的表現,已經招致民意的反彈。多家民調機構的調查顯示,賴清德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大幅下滑。「美麗島電子報」7月31日的民調稱,民衆對賴清德的執政表現滿意度從6月的44.7%,下滑至7月的34.6%,再創新低;不滿意度從6月的46.8%,上升至7月的56.6%,這也是賴清德上任以來不滿意度的新高。民衆對賴清德的信任度同樣大幅下降,信任度僅有37.2%,比6月下跌7.8個百分點;不信任度突破五成達50.3%,相較於上個月上升7個百分點,同樣雙雙刷新紀錄。

在內外交困和支持度下滑的情況下,賴清德會走什麼樣的路線呢?從民進黨的執政規律看,通過挑釁大陸以凝聚綠營支持者並轉移矛盾焦點的「內病外治法」是最常用的選擇。陳水扁執政時期,由於出現家族貪腐弊案,他通過推動「激進臺獨」來對抗對他的所有指控。蔡英文第一任內的後期,民意支持度大幅下滑,應對2020年大選日漸吃力,遂瘋狂打「香港黑暴牌」煽動島內民衆的「反中抗中」情緒。賴清德很有可能難以擺脫路徑依賴,在兩岸關係上生事。更何況,與陳水扁和蔡英文相比,賴清德對「臺獨」的堅持更加頑固,而且目前的兩岸關係形勢給了他操弄的空間。7月26日晚,賴清德透過個人社交媒體稱,「大罷免」的失利「更加確立了反共護臺的國家方向,更加凝聚了反共護臺的公民力量」。7月30日的中常會上,賴清德再次聲稱,「面對未來,要把失落化爲堅守信念的勇氣,把遺憾化爲改革再出發的決心」。所以,未來一段時間的兩岸關係或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

但與陳水扁和蔡英文時期不同的是,大陸的信心、決心、意志、能力更足更強,更加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賴清德或許頑固好鬥,但應該秉持理性冷靜。如果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有挑釁性的舉動,必將招致大陸的強力反制和打擊。解放軍2022年的繞臺軍演、2024年的「聯合利劍」軍演、2025年的「海峽雷霆」軍演,都已經顯示了大陸軍事力量對臺灣的壓倒性優勢;2024年的「懲獨22條」、依法懲治「臺獨」打手幫兇以及關聯企業等,都顯示大陸對臺鬥爭的工具是充足的、有力的。賴清德改弦更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可能性極低,但至少不應主動挑起兩岸激烈的對立對抗、將臺海拖入更嚴峻複雜的局勢之中。

看看烏克蘭,想想菲律賓,賴清德應該還清醒吧?(作者爲大陸資深臺灣問題專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