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傳統文化的現代轉譯與兩岸文創的反思(周鄞)
大陸的《哪吒2》成功將古典神話轉化爲全球化的文化商品(圖/中新社)
《哪吒2魔童鬧海》票房破百億人民幣的訊息,不僅展現了中國動畫產業的崛起,更揭示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強大生命力。《時論廣場》前此刊登了一篇由臺師大國文系退休教授林保淳所寫的〈我們的哪吒在哪裡〉;這篇文章以哪吒形象爲切入點,對比兩岸對同一文化符號的詮釋差異,進而反思臺灣文創發展的困境,觀點犀利且發人深省。
大陸的《哪吒2》成功將古典神話轉化爲全球化的文化商品,透過動畫技術與敘事創新,賦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現代精神。這種轉譯並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以當代價值重新激活文化內核。片中火尖槍、混天綾等元素被賦予新意,既保留神話的奇幻色彩,又契合當代觀衆對個人奮鬥與自我覺醒的共鳴。反觀臺灣,哪吒信仰雖以廟宇、電音三太子等民俗形式存續,卻逐漸淪爲符號化的表演,缺乏對文化深層價值的挖掘。作者犀利指出:「我們費心裝扮玩偶,卻不思考如何深入瞭解三太子。」此話直指問題核心─若僅停留在形式複製,傳統終將成爲空洞的標本。
臺灣文創產業長期陷入「重形式輕內涵」的困境。電音三太子雖將傳統與流行結合,卻因缺乏對《封神演義》等文本的理解,難以創造更具深度的敘事。當從業者與觀衆對哪吒的來歷「一問三不知」,文化創意便成了無根之木。作者質疑:「沒有文化,如何能有產業?」此問叩擊了文創發展的關鍵:產業化的前提是對文化的深刻認知與創造性轉化。大陸動畫的成功,正在於其以現代視角重構傳統,而非簡單挪用符號。反觀臺灣,在政治意識形態的拉扯下,既未能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蘊,又對中華文化傳統採取疏離態度,導致文創內容流於淺薄。
文章末段提到「去中、抗中」意識形態對臺灣文化的影響,此觀點值得深思。文化本不應被政治邊界完全定義,哪吒作爲跨地域的神話形象,其內涵的詮釋權本可成爲兩岸對話的橋樑。然而,若因政治立場而刻意割裂文化脈絡,反而會限縮創作者的眼界。大陸的哪吒以「反抗天命」呼應當代個人主義,臺灣的哪吒能否從在地脈絡中提煉出新意義?例如,將三太子的「叛逆」精神與臺灣社會的多元價值結合,或從民俗儀式中發展出更具當代性的敘事。唯有跳脫意識形態的桎梏,才能真正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的我們產生關聯」。
《哪吒2》的成功提醒我們: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守舊,而在於敢於突破框架的創新。臺灣若想在全球文創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亟需重新正視自身文化底蘊,並以開放態度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其焦慮於「被禁鎖在天劫咒中」,不如思考如何讓哪吒的風火輪承載在地故事,讓混天綾舞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深廣度。畢竟,文化自信從來不是靠複製過去,而是以當代語言重新詮釋那些亙古的靈魂。
(作者爲自由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