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白沙屯媽祖進香 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世界宣傳(鄧哲偉)

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啓駕,展開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的徒步之旅。這趟進香,沒有預定路線、沒有華麗陣頭,全靠媽祖指引方向,信徒則以雙腳虔誠跟隨,走出一條屬於臺灣人的信仰之路。(圖/翻攝自白沙屯媽祖網路電視臺)

每年農曆三月,臺灣西海岸總會涌現一股無可取代的宗教熱潮。這是來自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啓駕,展開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進香的徒步之旅。這趟進香,沒有預定路線、沒有華麗陣頭,全靠媽祖指引方向,信徒則以雙腳虔誠跟隨,走出一條屬於臺灣人的信仰之路,也走出了民間文化與互助精神的真實樣貌。

早在2009年,「媽祖信仰與遶境」即由中國大陸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與梵蒂岡朝聖、麥加朝覲並列爲「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然而,白沙屯媽祖進香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與精神風貌。

這項儀式傳承已超過兩世紀,至今仍歷久彌新。今年,報名參與人數突破32萬人,他們爲了信仰與精神歸屬,從世界各地齊聚一堂。在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這樣一場結合土地、人民與信仰的實踐,正是臺灣文化韌性的最佳體現,也讓我們向世界宣告,白沙屯媽祖進香是聯合國非遺定義的「媽祖信仰與遶境」最完美的展現。

不同於多數宮廟固定路線、儀式流程嚴謹的進香方式,白沙屯進香完全依靠媽祖指引,信徒無法預測路線,亦無喧鬧陣頭、無華麗裝飾,只有身體與信仰的全然交付。這種「人隨神走」的純粹行動,是臺灣本土宗教文化的獨特創造,極具美學價值與信仰深度。

白沙屯進香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先民靠海維生,面對無常風浪,徒步遠赴北港「刈火」祈安。1863年拱天宮建立,至今已過兩百年,媽祖從未停止親自出門進香的傳統。尤其這尊媽祖身兼開基、鎮殿與進香三重身分,更顯其信仰根源的獨特與珍貴。

香路上,民衆自發設立補給站,提供熱茶、食物、醫療甚至棲身之所,那些默默付出的善行,正是臺灣人民「善」與「情」的真實寫照。這不僅是一場宗教朝聖,更是一場文化生命力的集體展演。白沙屯的媽祖,不只是白沙屯人的媽祖,更是全臺灣人的媽祖。她象徵着一種超越族羣、跨越地域的共通情感,是我們面對未知時選擇堅定、彼此扶持的生活智慧。

政府與社會應更進一步,在教育、媒體、公共政策與國際文化交流中強化這類文化的價值認知。特別是,政府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語彙作爲橋樑,將白沙屯媽祖進香這項深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實踐,轉化爲對外宣揚臺灣文化的窗口。這不僅能提升國際能見度,更應與觀光政策整合,讓更多國際旅客走進臺灣、感受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文化魅力與人情溫度。唯有如此,這場歷經兩百年的信仰之路,才能成爲推動臺灣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動力。

我們不是沒有故事,只是世界不知道。白沙屯媽祖進香,正在替我們講述臺灣人的故事。這是關於堅韌、關愛、信仰與走下去的力量,這份真情屬於世界文化寶貴的遺產。

我們歡迎世界各國的朋友,跟我們一起走在這條香路上,讓世界看到臺灣,看到苗栗,也看到那個因爲信仰而綻放人性光輝的地方——通霄白沙屯。

(作者爲苗栗通霄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