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風電明年全數併網 柯廷灝籲政府續支持綠能政策

海龍計劃執行長柯廷灝(右)頒發感謝狀予合作供應鏈夥伴世紀風電董事長賴文祥(左)。圖/海龍提供

海龍風電計劃完成國產化里程碑!海龍離岸風電今(15)日宣佈,本土供應鏈、世紀風電承攬的21座三腳套管水下基礎已全數完工並交赴,這是世紀風電啓用全新「擎天塔」後,首個完成水下基礎組裝專案,是離岸風電國產化的重要里程碑。預計明年全數完成併網。

海龍風電錶示,今年6月已宣佈首支風機所發綠電順利併入臺電電網,預計今年底完成半數風機完工並聯,2026年達成全數風機併網發電,屆時將成爲臺灣首座大於1GW風場,提供超過百萬家庭潔淨能源。

海龍計劃執行長柯廷灝(Tim Kittelhake)致詞時表示,這21座三腳套管水下基礎製造過程面臨許多挑戰,主因是這是當下全球「規模最大」水下基礎,憑藉許多本土供應商齊心協助,才能達到今天這項里程碑。

柯也說,過去三年,海龍計劃與世紀風電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採用「One Team」合作方式,才能確保這21座水下基礎,如期、如質完工。

世紀風電董事長賴文祥致詞時透露,與海龍計劃的合作過程歷經很多挑戰,有歡笑、有淚水,更有拍桌吵架,最後還是肩並肩、手把手的一起面對困難。被問到何事拍桌吵架?他說,因海龍風電是亞太最大、最新水下基礎,組裝及搭建擎天塔過程遭遇許多挑戰,過程中雙方多次開會溝通,也不是真的拍桌,會議結束後也是笑笑一起合作成功。

柯廷灝也緩頰說,不是真的拍桌吵架,由於工程進度環環相扣且時程緊湊,雙方合作過程更多是溝通,這是在任何專案執行過程難免會發生的。

海龍計劃EPCI副總監張嘉文介紹,每座水下基礎重逾2千噸,21座代表共使用了4.4萬噸鋼鐵,總投入工時250萬小時,最高峰時動員1,400萬技術人員,並整合世紀風電、世紀鋼構、世紀樺欣、臺欣、俊鼎及中鋼機械等6家在地供應商。海龍計劃早在2022年12月就與世紀風電簽署水下基礎合約,2024年世紀風電擎天塔啓用組裝,今年6月開始交付,直到8月21座全數交付完成。

媒體追問,面對全球離岸風電逆風,如何看待臺灣市場?柯廷灝則表示,臺灣風場具有風強優勢,且海牀土壤狀況適合開發,加上已培植良好本土供應鏈,至於後續股東是否會投標3-3期,要等標規出爐再決定是否要投標。

他並強調,從海龍專案累積經驗值得繼續發展,臺灣市場已準備好,國內產業也需新訂單往前邁進,從德國經驗來看,政策動能改變均會影響產業發展狀況,期待臺灣政府持續推進綠能、產業發展政策。

海龍計劃EPCI副總監張嘉文補充說,3-3是否會參與,完全要看政策有無誘因而定,目前臺灣的離岸風電愈做愈順,不但已培育一羣專業的風電人才,且供應鏈練兵也都技術相當純熟紮實,早已克服學習曲線階段。目前日韓已急起直追,尤其韓國開出的開發量相當可觀,已有諸多原本在臺灣插旗的開發商,都已轉進日韓去搶佔商機,韓國的誘因,目前反而比臺灣多,值得政府留意,開發商是哪裡有誘因就往哪裡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