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稱遭「已讀不回」不準確? 高孔廉:陸方有通話無回函意願

▲2025年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於16日上午於北京舉行開幕式。(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2025年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今(16)日上午於北京舉行開幕式,談及兩岸情勢以及海基會多次與海協會恢復聯繫與業務交流遭「已讀不回」,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也指出,現在臺灣執政者的意識形態成爲兩岸交流停滯關鍵,即使兩岸關係不融洽,陸方也並非全面「已讀不回」。他透露,雙方有通話來解決事務性問題,但是要文書正式來函,對方(海協會)沒有意願。

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和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今16日在北京開幕。近百個臺灣民間社團360多位臺灣嘉賓參加。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王紅,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馬駿出席開幕式及有關活動。

▲高孔廉指出 ,兩岸交流停滯的關鍵並不在大陸,源於臺灣執政者的意識形態。(圖/記者任以芳攝)

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期間,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接受媒體採訪時,針對近期海基會多次表達「函文遭已讀不回」的情況表示,兩岸交流停滯的關鍵並不在大陸,源於臺灣執政者的意識形態,基於政治立場「刻意切割兩岸、拒絕往來」,對「九二共識」有誤解與污名化。

他回顧當年協商背景說明,「雙方當時以口頭方式確認『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但對內涵與認知各有不同,我們表述方式一中原則,各自表述,大陸方面曾經回函告訴我們,他們尊重跟接受,這個纔是真正的『九二共識』的內涵,這樣子的內涵對臺灣其實是有利的,問題是他們那些人不瞭解,甚至污名化。」

針對民進黨主張「兩國互不隸屬」,高孔廉直言,「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不是兩個國家,而是兩個地區。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因此講『互不隸屬』就是違憲。」

談及海基會稱致函海協會都是「已讀不回」,雙方交流有難度?高孔廉坦言,「過去的交流很方便,現在不能交流往來,就是因爲意識形態,這個問題不能解決,恐怕以後都很難,至少在兩岸交往要表現一些善意。」

高孔廉也以過去經驗談,自己也在海基會服務,也希望海基會跟海協會能夠恢復協商、正常溝通,他也透露目前大陸海協會也並非海基會說全面「已讀不回」。

「一些事務性的事情,他(海基會)用打電話方式來解決,我知道那個是有的,可是文書上面,你說要人家正式來函,可能就不大願意。」高孔廉指出。

▲ 高孔廉與張志軍一起參觀兩岸市集 。(圖/記者任以芳攝)

稍早,在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開幕式上,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發表致辭,回顧37年來親歷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強調「牽手」象徵情誼與信任,呼籲兩岸應「不只牽手,還要心連心」,以民間交流化解隔閡、增進理解,推動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繁榮的正軌。

高孔廉首先談到,本屆交流節主題「百團牽手、百花齊放」別具深意。他說,「牽手這兩個字非常有意義,兩個朋友之間牽手代表感情很好。閩南語裡說『看球』,意思是『另一半』,這層意涵更顯親切。」他並引用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的話指出:「兩岸的經貿交流是手牽手,兩岸的文化與基層交流是心連心。」隨後他補充說,「我們不只要牽手,還要心連心,各位說對不對?」

回顧自身經歷,高孔廉表示,他自1988年起參與兩岸工作,見證兩岸關係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當年因應民衆開放赴大陸探親,行政院成立臨時任務編組「大陸工作彙報小組」,由馬英九擔任主任委員,他則任副執行秘書,負責推動初期兩岸交流,「我稱那是兩岸交流的第一步。」

隨後陸委會及海基會的成立,標誌着兩岸交流機制化的起點。高孔廉指出,從1988年至今的37年間,他親眼見證兩岸關係的曲折起伏,「時而和平繁榮,時而緊張趨緩,感觸良多。」

他並分析兩岸關係發展的兩個高峰期,其一是1992年至1995年間的「新加坡汪辜會談」;其二是2008年後兩岸關係的「黃金時期」。當時兩岸恢復制度化協商,簽署多項協議,推動了「兩岸直航、觀光開放與ECFA架構協議」等重大成果。高孔廉說。「那是一個大交流、大合作、大繁榮的時期,非常不容易。」

不過他也坦言,兩岸關係的起伏與臺灣執政的政策方向密切相關。「和平繁榮的時期,多發生在國民黨執政階段;而兩岸緊張則多在意識形態作祟之時。」提及兩岸交流出現「寒蟬效應」,如近期提出的「17條規定」限制往來,使兩岸民間互動受阻。

高孔廉強調,民間交流「是相互瞭解、化解歧見的重要途徑」,並呼籲持續推進。他指出,無論是經貿、高層或基層層面,「各行各業都應建立對口合作機制,形成長期、制度化往來」。

高孔廉最後強調,「兩岸關係再怎麼起伏,民間的情感始終在。只要我們願意牽手、願意連心,就一定能讓和平的花朵再次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