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廢治理無國界!海委會首度跨海交流 4國分享海洋垃圾變黃金

▲海委會首度赴泰交流,臺、日、韓、泰國分享海洋垃圾變黃金實體案例。(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籌組的「印太海廢平臺」今年9月剛與印尼智庫簽署合作,目的在於強化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效能,此合作平臺又有新進展,11月5、6日首度跨海到泰國舉辦工作坊,集結臺、日、韓、泰4國家及國際重量級NGO,分享各國對於海洋廢棄物回收的成功案例。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調,海廢治理無國界,更不能單打獨鬥,臺灣將持續努力,目標是成爲印太區域的「韌性海洋夥伴」。

爲促進印太沿岸國家共同面對跨國海洋污染物問題,海洋委員會於2024年籌組「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臺」,串連印太區域國家,提供非政府與半官方合作平臺,讓政府單位、學術、非政府組織都能借此平臺進行技術交流。

經過一年多的協作,海委會首度跨海,11月5日、6日在泰國曼谷舉辦「2025印太海洋臺泰韌性夥伴研習營」, 匯聚來自臺、日、泰官方、學界及國際非政府組織,針對海廢回收機制、科學監測與社會動員等主題,分享各國具體、有感的成功案例。

▲與會專家登上小船撈拾河面漂浮垃圾。(圖/記者許宥孺翻攝)

海委會指出,泰國的成功模式成爲研習營亮點,企業生產者 Starboard 分享了與在地誌工社羣 Trash Hero Bangkok 的合作下,以海廢製作出價格不菲的「高價值衝浪板」,完美展示公私協力的力量,不僅大幅提升「藍色循環經濟」的可行性,更讓在地漁民和社羣從海廢回收得到實質收益,真正兼顧在地生計及海洋保育。

海委會表示,來自臺灣的廢棄保麗龍漁具再製而成的「海廢招財貓公仔」,曾在今年8月臺灣文博會驚豔亮相,並於9月代表臺灣遠赴日本參展。它不僅成爲與會者爭相討論的話題主角,更以「廢物變招財」的設計理念,完美展示了臺灣如何用文創經濟將廢棄物轉化爲焦點產品。

▲臺灣利用廢棄保麗龍漁具再製而成的「海廢招財貓公仔」。(圖/海委會提供)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臺灣將持續透過平臺深化與日本、韓國、泰國等夥伴的合作意向,在廢棄漁具的議題上,不僅要分享成功經驗,更要推動逐步與泰國、印尼等東協國家的公私部門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確保區域在「減量、回收與循環應用」的合作能持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