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 四川石渠縣爲何要搞“驢口普查”
8月10日一大早,西華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研究生馮彬就開着車從石渠縣城出發,向色須溼地駛去。此行是爲了見自己的老朋友——藏野驢。
穿越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寒草甸,行至溼地深處,馮彬突然一腳剎車,帶着相機衝下了車。
“那邊有幾隻。”順着他手指的方向,記者凝神掃視了幾圈,依然不見藏野驢的身影。
“就在正前方山坡上,十二點鐘方向。”指了幾遍無果後,馮彬乾脆架起長焦相機對準了遠方。
終於,在相機屏幕上,記者一睹了藏野驢的真容:幾頭黃白相間、外形酷似家驢、體型堪比馬的大傢伙。
記者目測了一下,這羣藏野驢至少在三公里開外。離開相機,一般人眼中,它們和草原上的石堆無異,實在看不出是一種生物。
能在茫茫草原上一眼發現目標,馮彬的“火眼金睛”不是一天練就。
自2023年起,西華師範大學的師生們就聯合石渠縣林業和草原局開始了對縣域內藏野驢的普查。
普查採用“樣線法”——在藏野驢的主要活動區域設置133條有代表性的直線,沿着這些“樣線”,記錄視線範圍內的個體數量,再結合樣線的長、寬等數據,估算出縣域內藏野驢的數量。
一年多來,馮彬和團隊基本摸清了石渠縣藏野驢的“家底”:1395頭,正負在272.20頭之間。
爲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搞“驢口普查”?
“藏野驢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石渠縣是藏野驢在四川唯一的分佈區域。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保護這一物種。”隨行的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廖華遠告訴記者。
當然,普查不僅是數清數量,對其種羣分佈、生活習性等的調查也是關鍵。
“這傢伙性格古怪,好奇心重,還喜歡和汽車‘賽跑’。”收起相機,馮彬開車往山坡上駛去。
果然,聽到動靜的藏野驢先是好奇地注視着越來越近的汽車,隨即就朝着與車輛平行的方向狂奔了起來。
“調查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動物習性和人類活動的關聯,找到干擾、威脅它們生存的因素。”廖華遠說,以往,“藏野驢喜歡追車”這一習性常被盜獵者利用,開汽車追殺藏野驢,往往百發百中。
如今,隨着各類自然保護地(區)的建立,盜獵現象沒了,藏野驢喜歡和車賽跑這一“愛好”也就無傷大雅了。
但威脅仍然存在。
通過一年多的監測,調查團隊得出了一個結論——石渠縣藏野驢的種羣大小與距放牧點的距離呈顯著正相關。
也就是說,越靠近放牧點的區域,藏野驢的種羣越小。
“家畜不僅與野驢搶食,還侵佔了它們的活動空間。”馮彬告訴記者,過度放牧導致草場資源退化,牧場上人爲修建的道路、圍欄等,還阻礙了藏野驢的遷徙和種羣交流,讓一些種羣被隔離在了“孤島”上,有長期近親繁殖,導致退化、滅絕的風險。
當地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石渠縣共投入10.7億元用於生態修復與種草工程。“補上”野生動物食庫的同時,當地還大力發展集約化養殖,通過“放牧+補飼”的方式,推動犛牛加速出欄,減輕天然草場壓力。
一年多的觀察,馮彬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靠近放牧點的區域,藏野驢也會改變生活習性來適應人類活動。
“它們會刻意和家畜錯開採食時間、遷徙路線,這個生存策略也很有效。”馮彬告訴記者,這幾年,石渠的藏野驢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人與自然就是這樣相互適應,才能和諧共生。”(川觀新聞記者 吳憂 寧蕖)